“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的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定成为推动乡村发展振兴的中坚力量。8月11日,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桃李成蹊队开展了“情润杏花,情韵入课堂”调研活动,以实际行动参与乡村思政教育建设,探寻乡村思政教育发展脉络。
一片心,一段真挚的乡情谈
心系乡土情,言传思政音。上午10:00,桃李成蹊实践队于杏花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召开“协同聚力让思政课在乡村沃土绽放光彩——乡村儿童思政教育吸引力提升”座谈会,与傅志勇副书记、梁木泉委员、欧培秀副镇长和陆家亮副镇长开展深入交流。座谈会上,队员们就“杏花镇儿童道德与法治课吸引力提升策略”的调研方向与阶段性成果进行了系统汇报。队员们通过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分析了当前杏花镇乡土思政教育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向各位领导了解了更多镇内教育情况,共同探讨乡土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新路径。
为推动杏花镇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配合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战略,杏花政府将谋划成立“教育促进会”,将讨论成果转化成实际行动。该促进会将计划采取“教育—奖励循环机制”,推动教育资源整合,让思政教育更加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真正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同时,会议还提到了杏花镇“仁里文化”的潜力。如何建立“仁里协会”,更好挖掘、梳理、打造和传播“仁里文化”,成了会议的重点研讨对象。多措并举活化利用乡土资源,让思政教育更加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引导青少年增进家乡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输送源源不断的本土人才。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各位领导合影留念 杜沂鲜摄。
一代人,一场深入的温暖对话
寻访老党员,承志绘新篇。15:30,调研组队员赴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思政资源调研并拜访了老党员,聆听初心故事,汲取奋进力量。支委委员、村委委员陈森超在访谈中指出,“老党员讲的白话比较老,和年轻人交流分享有语言方面的障碍。老党员年纪比较大,走动进行宣讲也不方便。”强调了本地红色教育面临教育资源分散、语言代际障碍等问题。基于此,陈森超委员表达了“愿为青少年讲述红色故事”的强烈意愿。在与另一位老党员的交谈中,老党员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回忆起峥嵘岁月,目光依然坚定。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为人民服务”——诠释了入党的初心与一生坚守的信仰。这份历经岁月洗礼而毫不动摇的忠诚,如同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鸣钟,在每一位调研队员的心湖中荡起了层层波澜,深刻感受到了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
两场访谈,既直面了当前杏花镇乡村思政教育中存在的资源整合不足、语言代际障碍等痛点,也揭示了其深厚的底蕴与独特的优势。老党员的现身说法与务实思考,为优化乡村思政资源开发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和真实依据。

图2:实践队队员与老党员进行访谈 卢冰倩摄。
数日勤,一卷鲜活的调研成果
总的来说,桃李成蹊队已经进入了调研深化阶段,通过对党员群体的深度访谈,队员们聆听了饱含信仰力量的初心故事,收获了珍贵的一线见解,这进一步为调研组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参考。调研组也将充分消化吸收本次调研所凝聚的智慧与建议,优化后续研究路径,在筑牢思想根基、发展乡村思政教育的征程中一路前行,一路深耕。
(通讯员 余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