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不熄•薪火铸新——内蒙古呼包鄂地区红色工业遗产赋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调研纪实
2025年7月17日至8月12日,西南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一行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鄂尔多斯两地,开展为期27天的“红色工业遗产赋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主题调研。实践队通过校园宣讲、企业走访、园区考察等形式,全方位探寻红色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与城市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青春宣讲传承红色基因在包头市第九十六中学(原包钢四中),实践队为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宣讲。实践队员通过讲述刘胡兰、董存瑞等革命英雄事迹,以及包钢从“一五”时期艰苦创业到现代化钢铁企业的发展历程,将“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的包钢精神植入青少年心田。“原来奋斗精神就在我们身边,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高一学生张同学在听完宣讲后感慨道。宣讲会现场气氛热烈,实践队员与学生们频繁互动,通过影像资料、实物展示等形式,让红色精神可感可知。
技术革新赋能工业遗产在包钢集团,实践队深入包头冶金建筑研究院开展专题访谈。专家现场展示了工业遗产保护的最新技术成果:“我们的防火涂料、防水涂料从中试基地成功走向量产,直接应用于包钢高炉防护。”让队员们印象深刻的是精密的一体式楼板测厚仪,能够对使用20年的厂房进行“体检”,精准判断其剩余寿命。在轧钢车间,专家以“毫米定成败”的精密轧机为例,揭示了包钢精神的技术内涵:“冷热轧机组包含精密部件,咬合误差超过一毫米就会产生废品。一旦停机检修一天,就意味着上千吨钢产量的损失。”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研究院专家深入交流。王琛悦 供图
绿色转型助力城市更新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实践队调研了远景集团等新能源企业。通过智能物联网源荷互动控制系统和基于绿氢的零碳能源岛,园区实现了80%能源由本地风电、光伏直供。“这不仅大幅降低碳排放,还为周边乡村带来就业机会与产业联动。”园区负责人介绍道。实践队调研发现,该园区已吸引周边乡村200余名劳动力回流,同时带动了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然而,高端人才短缺、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仍制约着园区发展。
文创活化焕发遗产新生实践队重点考察了包棉1958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北方兵器城。在包棉1958园区,红砖厂房、纺织机械与艺术展厅、特色书店相映成趣,既保留了工业时代的建筑肌理,又注入了现代文创活力。北方兵器城则通过沉浸式体验项目,让退役武器装备成为生动的国防教材,每年吸引参观者超20万人次。在伊金霍洛旗,郡王府通过全息投影、AR互动等数字技术,让参观者“穿越”到革命年代;阿奴奶茶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相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红色文旅产品。
图为包棉1958和北方兵器城照片。王雅琪 供图
青年智慧:创新方案助力城市更新基于调研发现,实践队提出多项创新建议:推进数字化保护利用,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让工业遗产“活”起来;深化文旅融合,开发工业旅游、研学旅行等特色产品;完善政策体系,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吸引专业人才参与遗产保护。“这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红色工业遗产不仅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更是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实践队长张婉莹表示。队员们将撰写详细调研报告,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调研,西南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队队员们不仅见证了呼包鄂地区红色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创新实践,也为资源型城市更新发展提供了青年视角和智慧支持。这支年轻的队伍用脚步丈量工业文明,用智慧助力城市转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历久弥新的钢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为实践队队员合影。方昕悦 供图
(通讯员 王雅琪 刘锦暾 王琛悦 方昕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