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在乡土大地上书写青春

    发布时间:2025-09-05 阅读:
    来源:张婉莹

  蝉鸣唤醒盛夏,泥土裹挟芬芳。这个夏天,我随“三下乡”实践团走进上邑村,以青春之名,赴一场与乡土的约定,在知行合一中触摸乡村的脉搏,也让青春在服务中沉淀出最踏实的重量。

  初到村庄,印象里的“偏远”被意外的生机取代:柏油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光伏板在屋顶连成蓝色“海洋”,村合作社的大棚里,圣女果挂满枝头,村口的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摇着蒲扇唠家常,孩子们追着晚风奔跑。我们的第一站是村小学,这里只有5名老师和32个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当我们把带来的书籍、文具分给孩子们时,他们眼里闪着光,小心翼翼地把笔记本抱在怀里;当我们在课堂上教他们折千纸鹤、唱红色歌曲,教室里的笑声像清脆的风铃;当课后有孩子拉着我的手,把画着“我和大学生姐姐”的涂鸦塞给我,轻声问“姐姐,下次还来教我们画画吗”,我忽然懂得“实践”二字的重量——不是居高临下的帮助,而是心与心的靠近,是用真诚换真诚的温暖。

  随后几天,我们兵分两路,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一组跟着村干部走访村民,白天顶着烈日记录大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比如有人提议把闲置老屋改成“农耕体验民宿”,有人希望增设农产品直播带货点;晚上则在村委会整理问卷,对着地图标注可开发的景点,常常忙到深夜。另一组走进田间地头,向种植户推广省农科院的新培育玉米品种。记得在李大叔的果园里,我们蹲在果树下,手把手教他疏花疏果的技巧,帮他安装智能虫情测报灯。大叔握着我们的手感慨:“以前种苹果靠‘老经验’,产量不稳定,卖不上好价钱,现在有你们带来的‘科技招’,今年果子个头明显大了,病虫害也少了!”看着大叔布满老茧的手和眼里的光,我真切感受到,青年的知识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变成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能帮乡亲们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实践途中,还有许多小事让我们心头一暖。走访时,张奶奶总会把凉好的绿豆汤端出来,硬塞给我们刚煮好的玉米;帮村民整理电商店铺资料时,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小杨主动当我们的“翻译官”,帮我们沟通方言;离开前一晚,村里的文艺队还特意排练了广场舞,邀请我们一起在文化广场上跳舞,灯光下,大家的笑脸格外明亮。

  离别那天,村民们提着自家种的西瓜、桃子来送我们,孩子们追着车跑,挥着小手喊“再见”。车窗外,夕阳把村庄染成温暖的橘色,光伏板反射着微光,大棚里的作物在风中轻轻摇晃。这场“三下乡”,我们不是匆匆“过客”,而是把青春的足迹刻在了乡土上,把所学的知识落在了实处。

  回到校园,每当想起上邑村的日子,心里总满是力量。我忽然明白,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这样的青年,带着热情与知识,一次次走进田野、贴近村民,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解决问题。未来,我愿继续做连接校园与乡村的“桥梁”,用所学所长,为乡村的美好明天添砖加瓦——因为我们坚信,乡土大地的每一分改变,都藏着青春最美的模样,每一次真诚的付出,都能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芒。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