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9月5日讯】(通讯员:张政升 陈祺 冯婉怡 卢佳鑫 刘香怡 张懿铭 冯新贺 曾喜洋 舒石星 柴玥辰)
同心筑梦启新程,团结奋进谱华章。自7月10日始,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跨越山海·石榴籽祖国行”社会实践团怀揣使命、跨越山海,分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湖南省、吉林省、陕西省、云南省等祖国广袤大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以“民族团结”为核心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行走中传递民族情谊,在笃行中助力文化传承,为绘就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注入青春力量。
深入民族文化核心,探寻民族智慧与精神
实践团成员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度访谈”的方式,零距离接触并记录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学习并收获了不同民族的传承智慧,领略到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脉络。实践团首站抵达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镇新合村。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恭城瑶族自治县 张政升摄
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与瑶族传统服饰进行了一场“亲密接触”。当实践团成员轻轻触摸瑶族服饰时,绫罗绸缎的细腻质感让他们惊叹不已。瑶锦如山间云霞般绚丽,靛蓝的土布散发着岁月的温润,绣在衣襟上的花鸟纹样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飞出。“这些服饰都是村民们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实践团成员张政升感慨道,“一件瑶服的完成,往往要历经数月甚至数年。它不仅是蔽体的衣物,更是瑶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是凝结着智慧与情感的‘活态遗产’。”在村民家中,实践团成员还品尝到了瑶族同胞热情招待的油茶。土陶罐在火塘上煨得滚烫,茶叶、生姜、大蒜在罐中翻滚出醇厚的香气。席间,几位瑶族老人唱起了传统歌谣,质朴的旋律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歌声、笑声与油茶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瑶族生活图景实践团成员领悟到:这里的文化,从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衣袂间、飘荡在歌谣里、温暖在茶汤中的生动传承。
而在湖南省汝城九龙江畲族乡,实践团成员参观了瑶畲民俗馆,深入了解了畲族传统服饰“凤凰装”和“山哈带”的制作工艺,体会到了畲族人民“乐天知命”的生活哲学和对自然的敬畏。手工艺是畲族女性的灵魂絮语,她们以丝线为媒介,将对草木山川的敬畏、对日子的热望织进织物,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女性间无声的共情与文化的延续,深刻诠释了“匠心” 从来不是冰冷的技巧,而是温热的生命情怀。身为 “山哈”,畲族以 “客人” 自居,这份谦卑里藏着大智慧 —— 不与自然争、不与他族斗,“畲” 字暗含的刀耕火种生态观,“物我为一” 的生存哲学,恰是对当代人 “征服自然” 执念的温柔反驳。畲族文化里 “乐天知命” 的 “乐生功能”强调文艺本应畅心、生活本应诗意。这份乐观与通透,是浮躁时代里难能可贵的精神养分。
聚焦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不仅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更将调研视角拓展到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在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实践团成员深入调研了草原畜牧业的转型发展,结合农业专业知识,提出了“草畜平衡与生态养殖”的建议,为当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青年视角的解决方案。在云南省普洱市孟连拉祜族佤族傣族自治县,实践团针对傣锦传承困境,提出了“传统技艺与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助力当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牧场老板交谈 张政升摄
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实践团在调研过程中,积极推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实践团成员观赏了朝鲜族传统舞蹈长鼓舞和伽倻琴演奏,深入了解了朝鲜族饮食文化中的辣白菜和冷面,感受到了朝鲜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辣白菜是朝鲜族饮食的灵魂。”实践团成员介绍说,“它酸辣爽脆,既能开胃又能解腻,几乎是每一户朝鲜族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当家菜’。”除了辣白菜,实践团成员还品尝了冷面、石锅拌饭、打糕等朝鲜族传统美食。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更承载着朝鲜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在陕西省西安市回民街,实践团成员与回族老者交流,品尝了地道的清真美食,了解了回族饮食文化中的“洁净饮食”理念和百年手艺的传承。这些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更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回民村店主合影 张正升摄
青年担当,践行青春使命
实践团成员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在调研过程中,他们不仅记录和传播各民族的文化瑰宝,更积极参与到当地的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工作中。例如,在内蒙古草场,实践团成员与牧民共同探讨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径;在云南傣族村寨,他们协助当地居民开发傣锦文创产品,推动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转型。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实践团成员的专业素养,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真正含义。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傣族奶奶交谈傣锦制作 张政升摄
实践最后,当最后一张调研照片整理归档,当六省区的民族歌谣仍在耳畔回响,这场跨越山海的民族调研实践,于我们 10 名山东农大学子而言,早已超越 “任务” 的范畴,成为一次重塑认知、厚植情怀的精神洗礼。出发前,“民族” 是课本里的概念,“家国” 是心中的轮廓;而当我们真正踏上广西的壮乡梯田、湖南的苗寨石板路,触摸内蒙古草原的风、吉林延边的伽倻琴弦,跟着云南傣族老人穿梭在木织机的经纬间,听陕西回民街的老者讲述百年手艺的传承 —— 那些曾经抽象的 “民族文化”,突然有了具体的温度:是傣族奶奶织锦时指尖的茧,是回族阿姨展示节庆美食时眼里的光,是蒙古族牧民谈及 “守护草原就是守护家” 时的坚定,是朝鲜族同胞跳起农乐舞时的欢快。我们才懂得,所谓 “中华民族一家亲”,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各民族同胞用热情与真诚编织的羁绊,是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的和谐火花,是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生动实践。
作为农大学子,我们带着 “服务三农” 的初心走进民族地区,却在实践中收获了更深层的成长:在内蒙古草场,我们不仅记录畜牧业发展,更学会从牧民的视角理解 “生态与生计” 的平衡;在云南傣寨,我们不仅惊叹傣锦的精美,更思考 “传统技艺如何与现代文旅共生”。这些经历让我们明白,“扎根大地” 从不只是农业人的使命,更是每个青年理解祖国、服务祖国的必由之路 —— 祖国的辽阔,不仅在于疆域的广度,更在于文化的深度与民族的温度;而青春的价值,正在于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真心倾听同胞的心声,用专业知识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添一份力。
如今,实践已落幕,但那份跨越山海的感动与思考,却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印记。我们更加坚信,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一片民族地区的振兴都是祖国发展的基石。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份在实践中沉淀的民族情怀与家国担当,继续以农大学子的身份扎根基层、服务人民,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的奉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山东农业大学“跨越山海·石榴籽祖国行”实践团 责任编辑:陈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