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实践首站 云梦三湖村:非遗展中,文化印记

    发布时间:2025-09-05 阅读:
    来源:“云梦光影·非遗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
2025年7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云梦光影”非遗实践队前往云梦县开展为期四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队的第一站位于该县伍洛镇三湖村的非遗文化展,成员们在这里观摩非遗制作过程,并与非遗传承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前世今生。
千年光影长:云梦皮影焕发新活力
炎炎夏日,深蓝色的棚子下坐着一位面容和蔼的白发老人,这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梦皮影戏的省级传承人——滕德清先生。作为皮影戏“陆派”第五代传人,滕德清先生师承表演艺术大师陆春元,学生时期便开始学艺,如今已从事皮影表演事业六十余载。

滕德清先生演示皮影技艺 刘彦希摄
“这个时代,皮影是两个人的艺术。”滕德清老师说,“两个人操控便可以完成一整台大戏。”云梦皮影戏起源于清朝中期,在中国被称为“百戏之祖”,从最初的三、四人合作表演到现在演变为“二人台”。清乾隆年间,镇上的皮影班子要搭起丈高的戏台,前台有唱生旦净丑的 “唱手”,后台有拉胡琴、敲锣鼓的 “乐手”,操纵皮影的 “耍手” 得练就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能舞百万兵” 的绝技。如今戏台缩成了三尺见方的白布,滕德清先生和团队却能把 “二人台” 玩出了新花样:他左手执杆操纵人物头部,右手扯动四肢关节,唱、做、念、打全由两人包办,倒比旧时更显紧凑利落。
“廉政皮影是现在最新的一种皮影表现形式,经常在高校为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表演。”滕德清先生说。廉政皮影的诞生是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思政元素一次精彩而成功的碰撞,能够借助皮影戏的艺术魅力和传播力,使廉政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在欣赏皮影戏的过程中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那些悬挂在丝线末端的皮影,每个关节都藏着时代的密码。明朝的官袍绣着飞鱼纹,民国的长衫下摆开着叉,现代干部的中山装口袋笔挺 —— 那根串联它们的丝线,细得像缝衣线,却能吊起两斤重的皮影,这样一股劲儿正如滕先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坚守,他的人生中一头拴着传统的戏台,一头连着现在的现代的礼堂,而他自己,就是那中间最结实的一个绳结。
 
指尖剪韵悠:云梦剪纸的徘徊与等待
除了中心实践项目——云梦皮影戏,右侧展台一位正专注裁剪手中黄色卡片的阿姨也吸引了实践队成员们的注意。
“我原本是学美术的,但非遗剪纸传承不下去太可惜了,才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剪纸。”她笑着把手上尚未完工的剪纸作品给成员们看,“你看,因为有美术基础,这个葫芦我都没有打底稿。”实践队成员凑近了才发现,巴掌大的葫芦上,锯齿纹密如梳齿却间距匀称,水滴纹饱满得像要坠下露珠,工艺精巧而繁复,令实践队成员们连连赞叹。

团队成员观赏剪纸技法 刘彦希摄
云梦剪纸多为雕花剪纸,最初作为衣料纹样的底稿使用,剪纸的镂空亦代表着针线的走势。“有花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是云梦剪纸独特的原则,“就像这张‘辈辈封侯’,” 阿姨展开一幅作品,大猴的背脊上驮着小猴,猴毛用极细的月牙纹表现,每道弯都像被指尖反复摩挲过,“这剪纸既盼着儿孙显贵,加官进爵,又暗喻‘辈辈’都要守住本分。” 此外,还有福字口中五瓣花寓意“五福”;苹果中一福字寓意“平安符”,剪纸虽薄,但却蕴含着饱满的祝福与情谊。

展摊上的剪纸作品 许可欣摄
钥匙扣,扇子,书签,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剪纸文创产品,但当成员们问及产品线上及线下的销路时,却得到了否定的回答。“目前还是以展示与宣传为主,购买为辅,暂时也没有网店销售。”不难看出,当下云梦剪纸的宣传目前正面临着迷茫困境。未来也需要更多渠道的保护与帮助为云梦剪纸开辟新前景。
 
巷陌回声里:非遗文化之传承现状
非遗活动展期间,实践队成员还通过随机抽样访谈,了解了不同年龄段的云梦本地居民对于非遗传承的认知。
“小时候家附近有一家皮影戏的戏院,爷爷奶奶们常会在午后围坐在那里听戏。”非遗展会上的一位志愿者说,“现在虽然戏院已经拆了,但有关皮影戏的记忆早已镌刻在脑海中。”据了解,云梦皮影戏作为文化瑰宝,亦是云梦几代人温暖的精神回忆。皮影戏在本地人心中不仅是娱乐形式,更象征着和睦的邻里关系,温馨的家庭时光等。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推广与投资非遗文化的力度,越来越多的学生们走进非遗文化纪念馆,观看皮影戏,体验剪纸、刺绣等传统工艺,随着这些推广活动的开展,年轻人们开始关注和喜爱非遗文化,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宣传非遗,这对云梦当地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非遗展会在云梦已经举办过许多次了,而且我相信这样的文化推广活动会越来越多。”受访者自信地笑着对成员们说。非遗展会绝非简单的技艺陈列,而是为云梦非遗搭建了一个个流动的舞台,让那些藏在深巷里的剪纸纹样、戏台后的皮影关节,有了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契机。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云梦的非遗文化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不再仅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会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语言,在与现代社会的对话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与外延,真正实现从 “小众传承” 到 “大众共鸣” 的跨越,从而进入更多人的心中。​
 
接下来,“云梦光影” 实践队将继续循着非遗的脉络前行:我们将专访滕德清先生,听他细说六十年操杆生涯里,那些戏台上下的故事与坚守;我们会走进更深的街巷,探访更多非遗传承人的日常,记录下皮影唱腔怎样在岁月中沉淀。或许在这些细碎的描摹里,能更清晰地看见 —— 当传统技艺遇上年轻目光,当古老符号对话当代生活,云梦非遗的下一段旅程,正铺展在光影与剪韵交织的路上。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