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三下乡手记:在阿歪寨的古朴与沉寂里,看见非遗传承的微光

    发布时间:2025-09-05 阅读:
    来源:张福利
        汽车顺着水泥路,渐渐驶入群山的怀抱,阿歪寨的轮廓才慢慢从浓绿的山林间显出来。没有商业化苗寨常见的大字招牌和喧闹商铺,入目是青石板路延伸向错落的院落,藤蔓顺着断石墙爬得肆意,窗棂上的木纹里藏着岁月修补的痕迹,蝴蝶的磷粉在阳光下散发着细碎的光,整个村寨静得能听见鸟鸣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寨口的树荫下,几位穿着靛蓝蜡染苗服的老人坐着纳凉闲聊,不是很热烈。他们看护的几个三四岁的孩子正在跑来跑去,成了整个寨子最“吵闹”的存在。老人们时不时看两眼我们这几个穿着红马甲的陌生来客,在我们的闲聊中,他们纠正了我们的读音,阿歪(wai三声)寨。往寨子里走,才发现寨子里藏着不少“外来客”——他们是从重庆、湖南等地来避暑的游客,有的租了村民的老房子,一住就是整个夏天。有的刚进寨的游客看到我们,还惊讶一下说:“这里居然还有志愿者!”
 
         我们四处走着到处寻找的藤甲馆。找到时发现它是那么的不起眼,除了有个“藤甲馆”的牌匾,和村寨里其他房屋几乎没什么区别。跨过石门槛进去,馆里没什么人,我们看了一圈后,正遗憾没有见到馆长时,一群准备租藤甲服的游客把坐在藤甲馆前院子里馆长的引来了。待他们租完之后,我们和馆长说明了来意。于是馆长便打开了话匣子。“这藤甲是用当地山上的青藤泡、晒、编、涂桐油,十几道工序才能成一件,刀砍不透、水浸不烂。”他说,这些年不少博物馆来征集,甚至有外地团队来学手艺,藤甲的名声早就传到了全国各地。可话锋一转,他的声音低了些:“名声响了,却没给寨里带来多少实在的。前几年还有老板来投资,组织我们搞藤甲兵表演,那会儿寨子里天天热闹,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学手艺。现在没了经济支撑,表演停了,年轻人又出去打工了,就剩我们几个老人守着这些老物件。”
 
         离开藤甲馆,我们顺着山路去了藤甲谷。谷里的藤甲兵雕像立在石阶两侧,身上的藤甲经风吹雨淋,不少地方已经破损,尤其是面部,显得有点滑稽和诡异。藤甲兵脚下的石板,刻着“七擒孟获”的故事,可如今石板被染上绿意,好些字迹也已模糊不清了。我伸手摸摸藤甲兵雕像上的藤条,触感粗糙却带着韧劲,就像阿歪寨的传承——明明有过闪光的时刻,却在岁月里慢慢沉寂下来。
 
         在阿歪寨里,我总在想,这样一个保留着原生态风貌的村寨,这样一门有历史、有特色的手艺,不该只停留在“被看见”的阶段。那些来避暑的游客,喜欢的是这里的宁静和真实;那些藏在藤甲里的智慧,值得被更多人了解;那些守着传承的老人,也盼着有年轻人能接过他们的工具。我们最后租了三套藤甲服体验试穿,馆长还指导了我们动作和台词。和馆长告别时,他还和我们说:“不好意思啊,你们是学生还收了你们钱。”
 
         离开那天,寨口的孩子还在追着蝴蝶跑,有一个佝偻的奶奶正在喂狗。我回头望了一眼阿歪寨,它依然安静地卧在山林里,但我知道,这片宁静里藏着等待被点燃的火种——或许是一次更接地气的文旅结合,或许是一次让年轻人回流的尝试,或许只是更多人愿意停下来,听一听藤甲的故事,看一看这个不一样的苗寨。而我们这些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能做的就是把这里的故事讲出去,让更多人看见这份古朴与坚守,也期待着有一天,能见证它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