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春赋能,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子赴阜阳市界首市开展青春赋能非遗传承
 
2025年8月9日至18日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鱼拓新生,非遗焕彩"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深入安徽省界首市,开展为期9天的非遗鱼拓文化调研与创新实践活动。团队通过问卷调研精准把握公众认知痛点,创新设计IP形象与系列文创产品,为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注入青春活力,探索出一条"调研—设计—转化"的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问卷调研:摸清鱼拓传承的"时代脉搏" 
鱼拓艺术起源于宋代,看到孩子们用吹塑板设计鱼形图案,将鱼的形态拓印于纸帛之上,兼具写实美感与吉祥寓意,201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践团抵达后,首先聚焦"鱼拓文化认知度"开展系统性调研,面向当地村民、中小学师生、游客三类群体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0余份,结合对非遗传承人胡继江老师的深度访谈,梳理出传承困境的三大症结。
调研数据显示,93.71%的受访者愿意参与相关展览或制作活动,仅11.01%的受访者非常了解并深入参与;53.77%的受访者有点兴趣并也愿意参与。"年轻人觉得老手艺过时,老艺人愁没新渠道推广,这是我们调研中最深刻的感受。"团队负责人李同学说。基于此,实践团确立"以创新设计打破认知壁垒"的行动方向。
 
图为“鱼拓新生,非遗焕彩”实践团队为非遗继承人胡继江老师。薄希诺 供图
形象破圈:IP"拓拓"让鱼拓走进生活
如何让鱼拓从传统卷轴走向大众视野?团队从调研结果中提炼出"灵动""吉祥""非遗"三大核心关键词,历时7天完成IP形象"鱼小拓"的设计。IP形象以传统汉服为服饰基底,蓝发、绿饰尽显灵动,与鱼拓追求的自然意趣呼应。鱼拓的纹理可化作服饰上的云纹、裙摆的暗纹等,留存鱼的形态与神韵,融入IP的国风设计,即传承鱼拓艺术记录自然,留存美好的文化内涵,又以萌趣IP为载体,让古老拓与国风时尚碰撞,唤起大众对传统技艺与国风美学的关注,实现传统与现代,技艺与形象的交融共生。
 
图为“鱼拓新生,非遗焕彩”实践团队所设计的IP人物。郑佳馨 供图
文创转化:让非遗技艺"可带走、可传播"
基于IP形象的成功试水,团队进一步开发"鱼拓+"系列文创产品。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实用性需求",设计出拓印纹样的抱枕、吉祥寓意手机壳、马克杯、摸鱼鼠标垫、祈福香包、杯套、徽章等在内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将IP形象与鱼拓的制作技艺巧妙结合,每款都具备了美观性、实用性和一定的收藏性。成功吸引了当地的居民和外地游客。也因此让他们了解到市这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实践团还联合当地中学开设"鱼拓美育工作坊",团队成员手把手教学生调制颜料、拓印鱼形,近100名学生完成了自己的首幅鱼拓作品。同时,团队创新性地将鱼拓技艺与青少年美育相结合,在当地社区开展“非遗书画进社区”活动,让更多孩子接触并喜爱鱼拓这项传统技艺。"看到孩子们用马克笔给传统鱼拓填色,我突然明白传承不是复制,而是让文化像鱼一样游进新时代。"非遗传承人胡老师的感慨,道出了此次实践的深层意义。
截至实践结束,"鱼小拓"IP的形象,带动当地鱼拓体验项目预约同步增长。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鱼拓新生,非遗焕彩”团队用青春智慧证明:当传统技艺遇上精准调研与创新设计,非遗传承便能跨越时空阻隔,在当代生活中焕发蓬勃生机。(通讯员 郑佳馨)
 
图为“鱼拓新生,非遗焕彩”实践团队与非遗传承人的合影留念。薄希诺 供图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