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服务质量提升与银发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焦点。7月3日至27日,南京审计大学国际联合审计学院“桑榆数研所”实践团队,聚焦“高端养老社区发展效能与银发经济升级关联”核心问题,深入南京泰康养老院开展实践,用专业行动探寻养老服务优化路径。
一、锚定问题,构建数智调研体系
团队围绕“养老设施投入如何精准匹配银发经济需求?高端养老社区运营效能怎样量化分析?”两大核心问题,搭建“数智采集-实地验证-模型分析”三维框架。技术组用Python爬虫抓取设备采购、服务定价等线上数据,日均处理500+条信息,最终建成包含多类关键信息的数据库;调研组同步深入一线,分类访谈不同状态老人,在休闲长廊与身体康健的老人聊智能设施使用感受,在护理区观察失能老人对设备的依赖情况。82岁的张奶奶拉着队员的手说:“房间里的智能呼叫器好,夜里不舒服按一下,护工很快就来,比儿女守着还方便。”爱好书法的李爷爷也坦言:“要是有更好的笔墨,多交钱也乐意。”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28份,这些真实反馈都成了分析的重要参考。负责人赖颖蘅每日统筹进度,用甘特图确保调研不偏离方向。
二、多维分析,破解效能关联密码
数据采集后,团队聚焦“设施投入-经济效能”关联开展分析。梳理出老人消费偏好的多项特点,结合设备投入与入住率、收费标准等数据发现:智能健康监测设备投入每增加10%,入住率可提升7.2%;划分出“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生活服务”三大板块后,测算出文娱板块消费年增长率达15.3%。基于这些发现,梳理出“设备精准配置-需求动态匹配-口碑流量转化”的效能提升路径,明确了“智能设备按需投放”“文娱设施共享化运营”等优化方向。
三、成果落地,实践反哺社会价值
团队将分析成果转化为《南京泰康养老社区效能优化报告》,提出“智能设备弹性配置方案”(如失能区增配移位机、健康区推广智能手环)、“银发经济IP打造计划”(挖掘老人兴趣打造特色课程)等可操作策略。报告提交后,养老院管理方反馈“智能设备配置建议已纳入年度采购计划,文娱共享模式正试点运行”,初步实现了实践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
实践中,成员们也收获了专业成长。技术组掌握了复杂场景下数据处理技巧,调研组提升了访谈与问卷设计能力,数据分析组学会了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正如周子墨所说:“原来数据分析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能真真切切为老人的幸福生活出份力。”
四、青春担当,锚定责任再出发
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用专业知识破解社会难题的行动力。未来,团队计划建立“季度数据反馈机制”,持续监测策略实施效果;将实践案例融入课程,开发“养老服务数智化”教学模块;联合社区开展“银龄数字课堂”,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让学术的“冷知识”变成服务社会的“热动力”,这是“桑榆数研所”的实践信条,也是他们未来继续探索的方向。
图片:罗淇丹詹佳仪嵇文青
文字:陈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