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塞上江南育新声:宁夏学子三下乡,直播研学美育齐绘振兴图卷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银川科技学院
  
  在贺兰山守护的银川平原上,金凤区良田镇如同一颗镶嵌于黄土地的明珠。2025年7月7日至18日,一支融合播音主持、汉语言文学、网络直播营销等多专业的青年实践队奔赴于此。他们怀揣振兴热望,以“直播助农”拓宽产业之路,以“研学筑梦”深掘文化根脉,以“美育凝心”浇灌未来之花,在塞上江南奏响了一曲动人的乡村振兴青春协奏曲。
  直播助农:让家乡宝藏闪耀云端
  镜头前,新鲜的枸杞红艳欲滴,团队成员们手持农产品,热情洋溢地讲解着:“咱们园林村的西红柿沙瓤多汁,是小时候的太阳味道!”开播前,助农小分队埋头苦学直播技巧,走遍田间地头摸透产品特性。他们精心调试设备、反复核对库存,只为呈现最真实的乡村风味。
  直播间里,成员们化身专业“新农人”。从产品故事到烹饪妙招,从产地优势到物流保障,他们以生动讲解点燃观众热情。屏幕外,更动人的是手把手带村民入局的场景——教大爷调整补光灯角度,帮大娘梳理产品卖点。当村民王婶第一次在镜头前用方言讲述种菜故事时,朴实的笑容里闪烁着数字时代赋予的新希望。
  研学筑梦:踏遍八村绘制乡土记忆地图
  研学小分队的足迹踏遍良田镇8村1社区。在植物园村的温棚里,他们记录下无土栽培的科技密码;走进光明村的村史馆,移民奋斗史在斑驳农具中缓缓展开;和顺新村的文化广场上,回族“花儿”的旋律随风飘荡。白天,他们与老支书围坐畅谈垦荒岁月;傍晚,在庭院里听村民讲述口弦非遗的传承困境。
  带着沉甸甸的调研笔记,团队挑灯夜战设计研学蓝图。将蔬菜采摘融入劳动教育,用口弦制作传承非遗匠心,借生态湿地开展自然美育——一套融合“乡土历史+农业实践+民族风情”的研学体系逐渐成形。
  美育凝心:让童声飞出黄土塬
  “四是四,十是十...”朗诵教室里,孩子们挺直腰板练习绕口令。美育小组的课程表上,“经典诵读”“模拟主持”“情景剧场”等课程排得满满当当。初期面对躲闪的眼神,成员们用击鼓传花游戏破冰;当内向的少年在舞台剧中扮演王二小后,他母亲惊喜地发现孩子吃饭时都在背诵台词。
  变化悄然发生。结业展示日,曾经怯场的回族少年马强饰演王二小;害羞的姐妹花携手完成主持串场,红头巾随笑声轻轻颤动。看着孩子们在结业汇演中自信绽放的模样,美育团队眼眶湿润:“这些声音,是咱们良田镇最动听的未来。”
  汗水浇灌成长:在黄土地里读懂中国
  十二天的烈日与星光,换来的是沉甸甸的收获。直播组在实战中淬炼出镜头前的从容应变,研学分队学会从纷繁信息中提炼文化基因,教学新手们摸索出分层引导的育人智慧。更珍贵的是患难与共的情谊——深夜复盘时共享的西瓜,设备故障时伸来的援手,让这群年轻人真切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的分量。
  前行者的思考:让振兴之路走得更远
  实践并非坦途。直播组反思节奏把控的稚嫩,研学队遗憾对“花儿”非遗挖掘尚浅,美育课堂也曾在学生差异前措手不及。这些不足恰似指路牌:
  让产业与文化共舞——将枸杞包装印上岩画图腾,为研学路线开发“移民奋斗”主题玩偶,直播时讲述一粒种子的千年旅行,让农产品成为文化载体
  打通线上线下血脉:用短视频提前剧透枸杞采摘场景,直播时发放“研学优惠券”,吸引观众从云端走入田园
  培育乡土代言人:选拔“村花主播”“故事爷爷”,用方言乡音展现真实乡村,让村民成为振兴主角
  当实践队踏上归途,贺兰山的风吹拂着青春的脸庞。那些直播间里的点赞声、研学手册上的墨香、儿童朗诵的清音,已汇成新时代的“塞上江南曲”。这不是终点,而是千千万万青年投身乡野的起点——当年轻的心跳与土地的脉动同频,乡村振兴的史诗,正由我们用双脚书写新的篇章。

  文字:鲍鹏伟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