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书写时代担当 —— 江西农大软件学院 “三下乡” 实践活动综述
乡村振兴,青春有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综合职能,7 月 2 日至 7 月 6 日,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 “码上实践” 暑期营队奔赴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瑞洪镇前山村,开展为期 5 天的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营队紧扣乡村发展实际需求,创新构建 “青年学生 + 农户 + 儿童” 多维联动服务模式,从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理念培育、科技知识普及、民生关怀服务四个维度精准发力,以青春之力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以务实之举彰显高校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青年力量。
创新红色教育形式 厚植青少年爱国情怀
今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红军长征胜利 90 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针对乡村地区红色教育形式单一、青少年认知多停留在书本层面的现实问题,营队打破传统说教模式,以 “红色剧本杀” 为创新载体,组织队员化身红色故事中的革命角色,通过情景再现、任务互动等沉浸式体验,引导孩子们走进峥嵘岁月。从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到感悟长征路上的不屈精神,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深化了对红色历史的理解,在团队协作中提升了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弥补了乡村红色教育资源的不足,更让红色故事 “活” 了起来,使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培育乡村环保新风尚
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营队秉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以 “变废为宝” 为抓手,组织乡村儿童开展废旧材料手工创作活动。在队员的指导下,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将废旧纸箱、塑料瓶、旧布料等材料制作成储物盒、装饰品、玩具等实用物件。在成品展示环节,孩子们自信地讲解创作思路与作品用途,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意义。活动还带动部分农户主动参与废旧材料收集,形成 “家校联动” 的环保氛围,将绿色发展理念从娃娃抓起,逐步渗透到乡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播撒下环保种子。
发挥专业学科优势 点燃乡村科技梦想
科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依托软件学院的专业特色与科技资源,营队为前山村儿童精心打造了一系列趣味科学课堂,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实践体验。“LED 创意卡片制作” 让孩子们在动手组装中初识电路原理,“纸杯投影仪” 通过简单实验直观呈现光的传播规律,“特工密信” 借助维生素 C 与碘伏的化学反应揭示科学奥秘。此外,学院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带来的精彩舞蹈表演,更是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这些集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更点燃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乡村人才培养厚植了科技土壤,助力乡村 “智” 慧发展。
聚焦老年群体需求 传递青年关怀温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针对前山村老年群体夏季养生需求,营队精准对接服务,开设 “三伏天养生知识科普” 专场。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三伏天防暑降温、饮食调理等养生要点,现场熬制清热解暑、健脾祛湿的养生茶,普及传统 “茶文化”;手把手教学八段锦,帮助老人掌握简易有效的健身方法;同时为老人们发放防蚊、助眠、安神的中药香囊。一系列暖心举措,既为老人们送去了实用的养生知识与物资,也让他们在炎炎夏日感受到来自青年学子的真切关怀,有效拉近了城乡代际距离,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此次 “三下乡” 实践活动,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实现了多方共赢的良好成效。对乡村而言,活动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填补了红色教育、科技科普、健康服务等领域的短板,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对青年学子而言,实践过程是锤炼本领、增长才干的 “练兵场”,队员们在扎根基层中深化了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坚定了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的信念;对高校而言,活动搭建了产学研用融合的实践平台,彰显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为新时代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下一步,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持续优化 “三下乡” 活动模式,深化校地合作,推动 “短期实践” 与 “长期服务” 相结合,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将专业智慧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让青春之花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绚丽绽放。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