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安徽农业大学:叩访非遗根脉,沿续红色血脉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
  
  夏蝉嘶鸣,热浪翻涌,7月6日至8日,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的号召,安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顶着酷暑奔赴宣城泾县榔桥镇,与木梳及宣纸传承人、相关企业负责人、从业人员以及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调研,在七月炎炎夏日下将调研所得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保护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泾县榔桥镇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地,不仅保留着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传统木梳工艺,更孕育了享誉世界的宣纸制作技艺,并且泾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曾是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重要驻地。
  图为“守艺续脉”实践团队成员对村民老爷爷进行采访。宋宏耀 供图
  梳艺寻根,匠脉相承
  泾县榔桥镇溪头村有着“中国木梳之乡”美誉,有着三百余年制梳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传统的木梳制作工艺。为深入探究木梳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与工匠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共同走进泾县榔桥镇溪头村和木梳博物馆。
  实践团队深入走访当地居民,记录下村落的发展与变迁。一位年长者回忆道,溪头村历史上曾是商贸繁荣之地,后遭太平军战火波及,大量民居损毁,村落发展陷入低谷。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传统木梳手工业,该村实现产业振兴,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图为“守艺续脉”实践团队成员对木梳产业园老板进行采访。宋宏耀 供图
  调研中,一位木梳企业负责人回忆道,创业初期受限于简陋场地和手工制作,工艺水平较低。在政策扶持下,企业完成技术升级,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品质。但当前仍面临技工短缺和标准化生产两大难题,亟待高校人才助力研发自动化技术。
  随后,团队参观木梳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了从选材到成品的完整工艺流程,队员们通过实地观摩和匠人访谈,系统了解了木梳制作的各道工序,深切感受到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与现代转型需求,展开了一场与木梳文化的深度对话。
  宣纸访源,古法承新
  实践团的同学们前往宣纸文化园进行交流学习,系统观摩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的全流程工艺展示,通过实地观察和动手体验,切身感受这项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所蕴含的工匠智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文化园的学习中,无不感受到宣纸业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匠人们坚守匠心,对产业进行创新性探索,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料种植到文创开发,都焕发出了全新活力,实现了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这些流传千年的艺术瑰宝,得益于宣纸卓越的耐久性和独特的墨色表现力而得以完好保存。作为中国传统书画的重要载体,宣纸与笔墨艺术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宣纸发展历史、欣赏历代名家书画作品后,师生们移步传统作坊区,全程观摩了国家级传承人现场展示的古法造纸技艺。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被那些传承数百年的手工造纸工具所吸引。老匠人手持竹帘示范时,特别讲解了每件器具的演变历程和使用诀窍。通过近距离观察那些泛着包浆的木质模具和不同年代的宣纸标本,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这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独特价值。
  图为“守艺续脉”实践团队成员对宣纸传承人进行采访。周俊华 供图
  红途寻迹,薪火相续
  怀着崇敬之心,实践团队前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这一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步入园区,刻有周恩来等领导人题词的碑廊和无名烈士墓庄严肃立。祭堂墙面上"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将那段悲壮历史生动呈现。先烈们不屈的斗争精神深深触动着每位队员,随后团队前往皖南事变陈列馆继续参观学习。
  图为队员在皖南事变陈列馆内研读资料。郭津辰 供图
  皖南事变陈列馆通过珍贵文物和文献,系统展现了新四军抗战历程。馆内陈列的军械装备、历史文书等实物史料,生动还原了这支抗日部队的发展轨迹。队员们研读先辈手迹,革命将领形象跃然纸上。且展馆创新运用多媒体技术,以"东流山战役"等场景复原,结合声光电效果再现历史现场。详实的史料展示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意义。
  随着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团队成员已深入探访了宣纸、木梳等非遗技艺,并实地考察了红色教育基地,不仅系统记录了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更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入交流,理解了匠人精神的时代内涵。
  实践团队将以此次调研成果为基础,将非遗保护与红色教育融入日常学习。青年学子们立志以青年之力讲好非遗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为文化传承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陈雨婷 郭津辰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