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传牧野文脉,焕文化新生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新乡学院
为弘扬牧野文化,推动地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新乡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牧野文脉,新语传声”社会实践团于6月27日至7月27日开展专项实践活动。团队先后前往郑州市中原区、焦作市武陟县、信阳市罗山县高店乡中心村等地,通过文化科普、主题朗诵、角色配音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们了解牧野文化,让古老的牧野精神焕发新生。
科普环节中,团队成员实地走访了相关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查阅了《新乡历史文化丛书》、《牧野考古报告》等古籍文献与学术资料,精心设计制作了系列牧野文化科普课件。课件展示时,牧野遗址分层剖面图刚呈现,便有学生举手提问:“这些夯土层的厚度差异有什么含义?”实践成员随即指向图中标注,详解不同时期建筑工艺的演变。当画面切换至牧野之战兵器复原图,学生们围着屏幕讨论兵器用途,成员顺势结合动画演示,拆解青铜戈的实战技法。

图为实践成员为学生们科普牧野文化。 高晨曦摄
主题朗诵环节分为“历史长河”与“信仰之光”两大篇章。“历史长河”中,学生们吟诵着对新大朱庄遗址仰韶文化、卫辉孟庄遗址夏商文明的赞美诗篇。实践成员率先示范,语调随文脉起伏:述及彩陶时轻缓如流水,讲到青铜冶炼时则铿锵有力。学生们纷纷效仿,有同学身姿挺拔,右拳抵胸以示敬畏,朗诵至仰韶文化片段高潮处,左手缓缓抬起,指尖在空中细腻勾勒,仿佛触摸着出土陶器上的几何纹路;念及 “夏商文明” 时,脚掌随字句轻叩地面,似在复刻先民劳作的节奏。图为实践成员与学生一起进行朗诵。 高晨曦摄
“信仰之光”篇章里,学生们将古老建筑的故事凝练成诗行,诵读获嘉县同盟山武王庙、姜太公故里建筑群的传奇。“同盟山的夯土台基里,藏着八百诸侯会盟的雄浑气魄;太公祠的木构斗拱中,凝结着‘韬光养晦’的处世智慧。”实践成员适时插入讲解。学生们或轻按书本校准节奏,或扬手配合语调起伏,吟诵声抑扬顿挫,让沉淀于古建中的精神信仰在朗朗书声中绽放。图为实践成员与学生们录制朗诵音频。 高晨曦摄
在配音实践环节,团队成员先系统阐释各片段蕴含的文化内核,为学生们构建起认知基础后,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步入声画演绎的情境。实践成员们率先示范,以清朗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朗诵台词,同时辅以精准的手势,通过手臂起落与指尖顿挫,直观强化语气的抑扬起伏。有学生遇到配音相关问题,成员们便会俯身至学生身旁,细致提示:“这句话要饱含对牧野文化的敬仰之情,所以在尾音处理上可适度延长。”学生们相继尝试时,成员们在各组间巡回指导,逐一校正发音咬字、规范口型开合,精准标注停顿节点与重音位置,甚至亲身模拟片段中的传统肢体动作,助力学生深度理解语境。整个配音过程中,既洋溢着轻松的笑语,又不失专注的研习氛围,学生们逐渐舒展声线,全身心融入角色演绎。
图为实践成员与学生们进行角色配音技巧讲解。 高晨曦摄
此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表示:“我们用科普课件讲解历史脉络,以朗诵演绎千年风华,看到同学们从好奇到热爱,从了解到认同,我们真切感受到年轻力量让古老的文脉焕发新生,这就是实践要达到效果。”学院指导老师陈老师提到:“这次实践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了文化传承的桥梁。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牧野文化的魅力,更培养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在文化传承中的担当与力量。”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