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学子深入爨底下村开展教育帮扶实践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星火‘乡’传,筑梦未来”暑期实践队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星火‘乡’传,筑梦未来”暑期实践队的10名学子,踏上了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的土地。这支由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组建的实践队,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开展了为期数日的“青筑乡野”乡村振兴专项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聚焦教育赋能与灾后重建,为这座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带来了青春的活力与发展的希望。
古村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爨底下村,坐落在北京西部,自明永乐年间建村以来,历经500年风雨,村内保存着55套明清时期的院落、656间房屋,是北方地区罕见的古村落文化经典。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级旅游景区,爨底下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然而,这座“网红村落”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常住人口不足百人,老龄化严重,青年劳动力外流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2023年的暴雨洪水灾害,更是让部分家庭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教育负担加重,“因灾失学”的风险逐渐凸显。
实践小队在调研中还发现,村民对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申领等政策知之甚少,同时对孩子教育资源匮乏以及未来就业前景充满忧虑。
精准行动——靶向发力解难题
为了精准对接村民需求,实践队采用入户访谈与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走遍全村每一个角落,与村民促膝长谈,收集到百余份有效调研问卷。通过分析,队员们将村民的困惑总结为三大类:政策认知空白、经济压力突出、长期发展焦虑。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小队制定了“四步走”行动计划。
1.立体政策宣讲:考虑到村民对政策不了解的情况,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解读助学金申领、生源地贷款等关键流程。同时,发放精心制作的政策图解手册,让村民能更直观地理解政策,解决“不了解政策、不知道如何申请”的困境。
2.发展型支持延伸:实践小队充分发挥北京林业大学的专业资源优势,为村民提供乡村产业技能培训信息。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受助—成才—反哺家乡”的成长理念,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
3.新媒体宣传助力:紧跟时代步伐,创建小红书、微信公众号账号,计划发布多篇公众号推文和小红书专题。内容涵盖政策解读与村落文旅宣传等,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扩大政策影响力,推动古村落旅游宣传。
4.文创产品设计推广:发挥创意,设计以爨底下村古村落为主题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将在后期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活动中发放,实现“政策传播+文旅引流”的双重价值。
实践成效——希望在古村萌芽
此次实践活动赢得了村民的广泛好评。多位家长表示,通过宣讲清晰了解了助学贷款流程;部分学生主动咨询学业规划,对未来展现出积极期待。实践队通过对比宣讲前后的问卷正确率,量化评估政策普及效果,初步实现了“提升知晓率、对接需求”的目标。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此次活动为破解乡村振兴“青年流失”难题提供了新思路。队员们提出,可通过“发展型资助”链接本土人才培养,形成“教育—就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此次实践是北京林业大学探索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一次生动尝试。未来,实践队将系统整理调研数据,形成详实报告,通过新闻稿、视频等形式推广经验。同时,团队将持续跟踪斋堂镇的教育需求,助力爨底下村实现文旅复苏与可持续发展。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