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学子三下乡:寻南都烙韵 扬千年传奇
6月26日至27日,郑州大学“宛烙丹青”队在河南南阳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聚焦国家级非遗南阳烙画的传承细节,通过细品特色作品、深聊技艺传承、体验创作难点等方式,进一步探寻这项传统技艺在当代的生命力。
走进南阳烙画保护中心的展陈馆,一幅名为《清香图》的荷花作品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不同于《清明上河图》的炭褐主调,这幅作品以烙画为骨、套彩为魂:荷叶的脉络用深褐色烙痕勾勒,如墨笔勾勒的筋骨;花瓣边缘保留着烙铁高温留下的焦黄,中部却点缀着淡雅的粉白,仿佛晨露未干的娇嫩;水面的波纹则以浅褐烙痕铺底,再晕染一层淡淡的青蓝,虚实之间,尽显“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这是董倩老师的代表作,”讲解员冯老师走上前介绍,“咱们南阳烙画讲究‘以烙为主,以套色为辅’,《清香图》就是把传统烙痕的层次感和色彩的灵动感结合得特别好的例子——你看这花瓣的粉,不是直接涂上去的,是先烙出浅痕打底,再薄薄罩一层色,既保留了火灼的质感,又多了几分鲜活。”队员们凑近观察,发现色彩与烙痕交融处并无生硬的界限,反而像自然晕开的霞光,纷纷感叹传统技法与色彩运用的巧妙结合。
在与冯老师的深入交流中,队员们对烙画的传承现状有了更细致的了解。队员们向讲解员冯老师询问近期是否有迎合年轻消费者的新作品,冯老师指向一幅哪吒图说:“有啊,随着国内动漫技术的新发展,我们近期创作了这幅近代风的哪吒图。”队员们凑近了,仔细观察那幅哪吒图,画面中,哪吒的混天绫以深浅交替的烙痕展现飘逸感,边缘处的焦色让线条更具张力;风火轮的轮廓用深褐烙痕勾勒,内部通过温度调控呈现出类似金属光泽的渐变,既保留了烙画特有的火灼质感,又传递出鲜明的现代气息。队员们继续追问道:传统题材多为山水花鸟,哪吒是否显得过于叛逆时,冯老师解释道:“哪吒本身不就是个叛逆的革新者吗?我们用烙画形式表现它,神话底色就接上了本土文化。非遗文化要活,就得和时代对话。”
移步创作工坊,几位烙画师正专注于手头的作品:有的在木板上勾勒线条,烙铁游走间腾起细微白烟;有的反复调整烙铁温度,比对样本校准烙痕深浅。队员们在此开启烙画体验,尝试绘制简单的动漫图案。初次握起烙铁,队员们显得格外谨慎。一位队员想画一条弧线,烙铁刚接触木板就留下一个深褐圆点,与预想中的流畅线条相去甚远。“温度调得稍高了些,运笔要像写硬笔字那样匀速移动。”旁边的烙画师及时提醒,顺手拿起另一把烙铁示范调整方法后,队员们重新尝试。在反复调整温度后,通过对比烙痕的深褐与浅黄,慢慢掌握了“高温点染、低温铺色”的技巧。
两天的实践接近尾声,队员们对南阳烙画的理解从“技艺”延伸到“传承”。队员李莹说:“《哪吒图》让我看到,非遗不是放在展柜里的‘老古董’,它能和色彩结合,能跟时代对话。”队长张宁则感慨:“从冯老师的话里,从我们自己动手的笨拙里,更懂了‘传承’两个字的重量——既要守住烙铁下的‘火痕’,也要打开心里的‘思路’,这样老手艺才能真正‘活’下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