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名为“爱在桑榆,微光成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完成了为期数周、横跨五个省份的公益之旅。他们深入农村基层,聚焦“一老一小”两大群体,通过“数字反哺”与“心理赋能”两大行动,用青年的智慧与热情,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带去了温暖与改变。
出发前,这支由多学科背景学子组成的团队做了大量功课。他们不仅系统学习了国家关于乡村振兴、老龄事业和儿童发展的相关政策,还专门邀请了学院心理辅导站的站长进行儿童心理引导技巧的专业培训。通过对甘肃镇原、河南东铺镇、四川渠县、内蒙古赤峰红山区、黑龙江集贤县等五个实践地的预先调研,团队精准把握了不同地域的需求差异,制定了“一地一策”的详细方案,并精心编制了《智能手机助老教学手册》、心理沙盘活动教案等材料,为实践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反哺:耐心教学,联通亲情在甘肃庆阳市镇原县、河南信阳市罗山县东铺镇、四川达州市渠县,志愿者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老人们跨越“数字鸿沟”。面对老人们从“不敢碰”、“不会用”到“渴望学”的转变,队员们展现了极大的耐心。
在甘肃镇原县的黄土高原上,志愿者们手把手地教老人们接打微信视频电话。当一位老人第一次成功与远在他乡的子女“面对面”聊天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下可好了,想娃了就能看见娃了!”

图为志愿者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 景妮供图
在河南东铺镇,教学则更侧重实用性。志愿者们教老人们如何使用手机拍照、查看天气、收听戏曲,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位学会拍照的李大爷兴奋地给孙子拍了许多照片,说要发给在外的儿子媳妇看。
在四川渠县,志愿者们创新教学方法,将操作步骤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记忆力的老人巩固学习成果。一幕幕耐心的教导与一张张学会新技能后喜悦的笑脸,构成了这个夏天最温暖的画面。
心理赋能:启迪心智,筑梦未来与此同时,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和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另一组志愿者则将重点放在了孩子们身上。
在赤峰红山区,志愿者们带来了心理沙盘游戏。孩子们在安全、受保护的空间里,通过挑选和摆放沙具,无意识地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位原本内向沉默的小男孩,在志愿者的鼓励下,逐渐通过沙盘表达情感,笑容也多了起来。这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有效地疏导了情绪,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图为孩子们在沙盘旁进行游戏 赛夫供图
在黑龙江集贤县,志愿者们则带来了精彩的传统文化课堂。他们通过讲故事、画画、做游戏等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学习唐诗宋词,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孩子们在“诗词配画”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背诵古诗,收获了知识和快乐。

图为孩子在志愿者领导下学习古诗 孙禹贺供图
收获与展望:微光虽小,终能成炬此次实践不仅切实帮助了服务对象,也让队员们深受教育。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国情,提升了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只是付出了一点点时间和耐心,却看到了老人们如此巨大的喜悦和孩子们真诚的笑容。这让我们坚信,每一份微光都有力量。”
“爱在桑榆,微光成炬”行动虽暂告一段落,但爱与陪伴的故事仍在延续。团队计划通过建立微信群等方式进行远程答疑,巩固实践成果。他们希望这次实践能成为一个火种,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并加入到关爱农村“一老一小”的行列中来,共同汇聚成照耀乡野的温暖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