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凡心如潮”实践队通过线下访谈的形式,采访了本校2023届文新学院毕业生赵晓彤校友。赵晓彤分享了她从文艺学专业走向海信集团人力资源岗位的心路历程与职业思考,主要负责校园招聘与新员工管理工作的她,以真诚的叙述和实用的建议,为在校学子提供了一份鲜活的“职业成长指南”。
“凡心如潮”实践队与赵晓彤校友(中间)合照
以“尝试”为钥,叩响成长之门 回顾刚踏入研究生时的时光,赵晓彤的求学经历可以用“尝试”二字概括。“研究生刚起步时,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多去尝试本科期间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她如是说道。于是,从加入研究生会、留任秘书处,到参加“挑战杯”竞赛、“三下乡”社会实践,她在丰富的实践经历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生生活,突破着自我能力的边界。这些看似与文艺学专业不直接相关的经历,却切实锻炼了她的组织、沟通能力,为日后从容应对人力资源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场景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导师柴焰教授在学业与生活上的深切关怀,师门融洽温暖的氛围,则为她的每一次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让她在探索之路上倍感支持,从而勇敢前行。
“现在回头看,过去我参加的校园活动以及各种实践经历,都成为了未来成长道路上的铺垫,”她笑道,“如果还能有机会,当时上学时我也会提前感受一次企业实习,体验更多不同的工作,在这个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适合的是什么。”这段发自肺腑的回顾,道出了“尝试”的真正价值——它不仅是经验的积累,更是一场以未来为目标的自我探索。
以“挑战”为镜,照见成长蜕变 初入职场的赵晓彤,迅速迎来了现实的第一重挑战。她负责的第一项工作是绩效管理——八个产品公司,一百多个部门,将近两千名员工。绩效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工资,牵扯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由于这份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她这名新员工需要直接沟通的对象,都是各部门领导甚至总经理。级别的差距、制度的刚性与人情的弹性,使工作推进艰难无比,这让赵晓彤体会到职场中坚持原则与灵活沟通并存的重要性。
面对挑战,赵晓彤的应对之道是“守正创新”:一方面坚守公司制度底线,另一方面积极向工作导师请教,学习前辈经验,在实践中摸索出“换位思考”的沟通心法——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理解诉求,寻找共赢的解决方案。正是这些看似棘手的挑战,加速了她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蜕变,锤炼出她如今处理复杂人事关系的从容与智慧。
尽管挑战重重,她也从中收获了独特的价值感。6月,因为岗位变动,赵晓彤又解锁了新的任务——开始从事校园招聘工作。“我的工作职责之一是新员工管理,需要帮助新员工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最满足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他们的成长和转变。”她负责的培训项目从早上七点半持续到晚上九点,历时十天,包含大量课程、活动和研讨。培训结束后,收到学员们发自内心的感悟和心得,看到他们明确发展方向、收获成长与友谊,都让她深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集训是很辛苦的,但看到这段经历都变成了大家难忘的回忆,是很有成就感的。”这份与人产生链接的奇妙体验,不仅为她应对挑战注入持续动力,更让她体会到文新学院所传承的人文关怀在职场中的深远回响。
以“经验”为桥,连接人文未来 立足人力资源岗位,赵晓彤将过往的每一段经历都视为宝贵的经验,并从中提炼出对文新学子具有参考价值的职业建议。她观察到如今在求职过程中,大多数人所学专业与所在岗位并不对口,因此鼓励大家主动了解专业之外的世界。这一洞察源于她身为HR的经验:许多学生仅以“试一试”的心态海投简历,却缺乏对岗位的基本了解。赵晓彤强调,即便跨专业求职,只要对所投递岗位进行提前了解、提前学习,就能显著提升竞争力。这种认真对待每一次机会的态度,才是面试官真正看重的品质。
结合行业前沿,她特别指出AI应用正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学生用AI写简历,HR用AI筛简历。如果你不懂AI,不能掌握AI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那整个过程就变成了纯机器操纵,这是很可怕的。”赵晓彤建议同学们要提高使用工具的能力,既要能够善用工具提效,又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科技为人所用。

赵晓彤校友接受采访中
赵晓彤的成长路径,是一条不断尝试、不断沟通、不断学习的多元之路。她从文艺学走向人力资源,从绩效管理转向校园招聘,用实践诠释了“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学习态度”才是文新学子的核心竞争力。她的故事,也为正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的学子们,点亮了一盏温暖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