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脉浪描绘江洪渔乡,青春助力海的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广东工业大学浪绘渔乡突击队
为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部署,推动对海洋资源的深度挖掘,广东工业大学浪绘渔乡突击队于8月15日深入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江洪镇,展开对当地的以渔为本的生活的体验与探索,进一步了解江洪镇的发展现状,以文旅赋能乡村渔业,为海洋文明注入青春动能。
  从晨光熹微中的"天光鱼市"到千帆竞发的开渔盛典,再到触摸八千年前文明印记的鲤鱼墩贝丘遗址,浪绘渔乡突击队用脚步丈量这片渔乡的历史纵深,用镜头捕捉海洋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魅力。

(浪绘渔乡突击队团队成员合照 冼乐淇摄)
  调研寻根:探寻贝丘遗址,解读江洪镇的“海洋密码”
  行程第一天,突击小队来到了湛江文明保护单位——鲤鱼墩贝丘遗址,在这片沉默的土地上探寻江洪镇的远古记忆。作为雷州半岛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鲤鱼墩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被考古学家称为"湛江海疆文化第一墩"。在遗址陈列馆内,大量贝壳堆积层、磨制石器、陶片等文物静静陈列,它们见证了先民们以海为生、捕捞贝类的原始生活,记录着他们与海洋相依,靠海吃海的岁月。"江洪镇的"渔文化"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根基。

(鲤鱼墩贝丘遗址 林国宏摄)
  实践传祖:记录开渔盛典,感受激浪声中“海洋情怀”
  实践第二天恰逢“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暨2025年广东遂溪(江洪)开渔周文旅活动的盛大开幕,这座宁静的小镇迎来了全年最热闹的时刻。渔港码头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数百艘渔船整齐列阵,桅杆上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随着一声嘹亮的鸣笛,渔民们身着传统服饰,举行了庄重的祭海仪式,祈求出海平安、渔获丰饶。当开渔令下,实践团队登上观海台,升起无人机,横看千帆竞发,马达轰鸣着划破海面,船头激起雪白的浪花,无一不为这壮阔场面所震撼。江洪镇文化站负责人介绍,开渔节不仅是渔民们的重要节日,更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名片,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感受渔乡文化,带动了海鲜餐饮、民宿等产业发展。
  体验民生:透过人鱼混杂,领略破晓时的“天光鱼市”
  实践最后一日,团队成员便踏着凌晨四点的露水,奔赴江洪镇北部湾西海岸最具烟火气的地标——天光鱼市,这里最初由沿海群众自发聚集形成,如今已发展为大型海产品交易市场。此时的渔港尚未被阳光完全照亮,唯有渔灯与手电的光束在码头交织,空气中弥漫着咸腥的海风与鱼腥的混合气息,却透着一股鲜活的生命力。渔民们刚从海上归来,竹筐里、泡沫箱中的海货还带着海水的微凉,在晨光中泛着自然的光泽。团队成员观察到,这里的交易节奏极快,不少周边城镇的餐馆老板、海鲜商贩专程赶来,只为抢到第一波"海的馈赠"。据当地渔民介绍,"天光鱼市"得名于"天刚亮就开市、太阳升高就收摊"的独特节奏,是江洪人延续了数百年的交易传统,既保证了海货的新鲜,也藏着渔乡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天光鱼市 唐莹摄)
  随着实践行程的结束,浪绘渔乡突击队也踏上了归途,而这些天从天光鱼市的市井烟火到开渔节的豪迈壮阔,再到鲤鱼墩贝丘遗址的历史厚重,江洪镇如同一本立体的"渔文化百科全书",展现着海洋与人类文明交织的无穷魅力。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浪,都在诉说着渔乡人民与海共生、向海而兴的动人故事。这次活动让每一位队员都深刻了解了当地的渔文化,同时也坚定了传播江洪海洋文明的信心,以青春助力当地持续赋能发展。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