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文物保护战略号召,切实助力地方文化遗产活化传承,2025 年 8 月 20 日,辽宁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文遗追光者联盟” 实践团队奔赴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启动以 “乡村文物保护意识提升与 3D 扫描技术的应用实践” 为主题的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 “数字化技术赋能 + 公众认知唤醒” 为双核心,通过 3D 建模、问卷调查等多元举措,为义县文物保护工作注入青春动能,让青年智慧成为乡村文化遗产传承的 “新引擎”。
一、深耕文物现状调研,精准锚定保护方向 义县作为辽金时期重要的文化枢纽,历史底蕴深厚,境内坐落着奉国寺、安泰门、广胜寺塔等多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然而,团队前期调研发现,当地文物保护工作仍面临 “数字化程度不足、公众认知待提升” 两大核心挑战 —— 部分文物构件尚未建立数字化档案,普通群众对本土文物的历史价值、保护意义认知有限。
为确保实践工作精准落地,团队首先与义县文物保护部门深度对接,通过座谈交流、实地勘察等方式,系统掌握当地文物现存状态、保护工作难点及实际需求。经综合研判,团队确定两大核心任务方向:一是以奉国寺大雄宝殿特色构件、安泰门城墙遗存为重点,开展 3D 建模与数字化建档;二是围绕 “文物保护公众认知与参与现状” 设计专项问卷,摸清群众对文物保护的认知水平与参与意愿。
值得关注的是,在实地走访奉国寺时,团队发现景区已通过 “禁止焚香” 等举措加强文物保护,“这一细节说明义县文物保护的意识已逐步提升,也为我们后续开展公众宣传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团队负责人表示。
二、创新公众宣传模式,唤醒全民文保意识 “文物保护不是‘独角戏’,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基于这一理念,问卷调查组队员兵分多路,深入义县城区街道、周边村落及奉国寺、广胜寺塔等文物景点周边,面向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群众发放问卷。
为避免问卷调研流于形式,队员们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创新融入 “文物故事宣讲” 环节 —— 结合义县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为群众讲解奉国寺 “辽代第一木构大殿” 的建筑奇迹、安泰门 “古城防御体系” 的历史作用,让抽象的 “文物保护” 变得可知可感。
初步统计结果显示,85% 的受访者明确认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但仅 42% 的受访者能准确说出义县 3 处及以上重点文物名称,68% 的受访者希望通过 “短视频、VR 体验” 等更直观、有趣的方式了解文物。“以前只知道奉国寺是烧香的地方,今天才知道它是全国都少见的辽代建筑,以后会多带孩子来看看,也会提醒身边人爱护文物。” 义县居民王女士听完讲解后,对文物保护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这也成为团队开展公众宣传工作的生动注脚。

三、攻克技术实践难题,打造数字保护样本 在3D建模工作中,团队成员前期进行了解3D建模的知识,经过学习后发现这项任务十分困难。团队成员转换了思想利用现代科技制作仿真图片,主要针对丰国寺和安泰门两个主要的遗址进行仿真。在仿真的同时,团队成员还制作了文物保护的宣传视频,激发大家文物保护意识。
四、青春实践结硕果,绘就文保新图景
此次 “三下乡” 活动,既是青年学子用技术为义县文物保护注入的 “新鲜血液”,也是他们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完成的 “自我成长”。他们以脚步丈量文物的历史厚度,用专业点亮保护的创新路径,让青春的身影留在了文物勘察的现场、留在了村民听讲解的人群中,更将 “守护文化根脉” 的种子播撒进了心底 —— 这份用行动书写的 “传承答卷”,不仅记录着对义县文物的守护之责,更彰显着新时代青年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担当,为文化遗产保护的 “接力赛”,跑出了属于青年一代的坚实一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