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普安县的大山深处,一项颠覆传统的种植技术正悄然改变着农业面貌——不用泥土也能种出珍贵药材天麻。贵州大学"虫缘童行"服务队联合农学院专家郭建军教授在七月份走进普安县大湾村,揭开天麻无土栽培的神秘面纱,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新动能。
图为大湾村。田旭峰供图
不用泥土的"魔法种植":小空间里的大效益 走进大湾村天麻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的栽培箱引人注目。与传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场景不同,这里的"土壤"被木屑、木柴碎和沙子替代,通过自然通风与简易湿帘系统调节温湿度。"这就是无土栽培的奥秘。"郭建军教授蹲下身,轻轻拨开基质,露出其中饱满的天麻块茎,"通过控制基质湿度与空气流通,我们让天麻与蜜环菌在更洁净的环境中共生,既避免了土壤中的病虫害,又让生长周期缩短近三分之一。"
这项技术对普通农户意味着什么?当地种植户王大姐算了一笔账:"以前种天麻需要大片山地,现在用栽培箱在室内就能种,一亩地的产量能抵过去三亩!"更关键的是,基质用木屑和木柴碎代替传统菌材,成本直接降了20%,无土栽培让天麻品质更稳定,收购价较传统方法提升15%,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图为无土栽培的天麻。田旭峰 摄
品种有讲究:乌天麻、杂交天麻各显神通 "咱们普安种的天麻分两种,林子里长的和屋里种的!"胡先生指着基地介绍。作为大湾村天麻基地的负责人,他熟练地比划着两种种植模式:林下种植主打本地优质品种乌天麻,利用天然林荫环境,模仿野生状态生长,药效更足;室内栽培箱则种植乌红杂交天麻,这种"混血儿"个头大、产量高,6个月就能收一茬,关键是不挑季节,冬天也能种!

图为林下种植的天麻。田旭峰 摄
胡先生夸赞:天麻是"山中宝",更是"致富经" "别看这小东西长得不起眼,它可是咱们老百姓的'金疙瘩'!"胡先生捧起一块天麻,乐呵呵地介绍,"天麻在中医里叫'定风草',头晕、失眠、高血压都能用它调理。现在城里人注重养生,咱们的无土栽培天麻干净、个大,在市场上特别抢手!"
他指着基地里的栽培箱继续说:"以前种天麻靠天吃饭,现在有了这新技术,产量翻番不说,品质还稳定。去年咱们基地的天麻刚上市就被抢光了,高品质的每公斤卖到80元,比普通天麻高出三成!"
图为天麻无土栽培。田旭峰 摄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天麻种植基地由闲置的猪场、蛇场改造而来。"以前这些场地荒着长草,现在改成栽培箱厂房,既环保又赚钱!"胡先生指着整齐排列的种植箱笑道,"更方便的是,室内种植不用看天气,夏天降温、冬天保温都靠这套通风系统,一年四季都能收天麻!"
技术优化:清洁种植与资源循环 针对夏季高温高湿的挑战,郭建军教授提出"自然通风+生物防治"方案:通过简易湿帘与山风对流控制温度,同时引入益虫捕食害虫,减少农药使用。他特别强调:"虽然当前基地以天麻种植为主,但未来可探索与昆虫养殖的生态联动。例如,处理天麻废基质的黑水虻可作为畜禽饲料,虫粪回田肥地,形成资源循环。"这一建议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郭建军向基地负责人提供专业建议。田旭峰 摄
科技赋能:把技术原理讲给农户听 调研期间,贵州大学"虫缘童行"服务队的师生们将无土栽培技术科普带到农户身边。队员们与种植户围坐交流时,用"养花换盆"的通俗比喻解释技术:"就像给花儿换更透气的花盆,我们只是给天麻换了更'舒服'的生长环境。"这种接地气的解释,让农户对新技术从"观望"变为"愿试"。
小天 麻大产业: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 如今的大湾村,天麻无土栽培技术已从试验田走向更多农户。胡先生展望道:"我们计划三年内让半数种植户用上新技术,再建个生态循环示范园,让天麻种植更高效、更环保!"政府还提供了补贴和培训,手把手教农户搭栽培箱、调基质湿度,连留守在家的老人都能轻松上手。
目前,普安县青山、新店等乡镇已有十多家农户跟随种植,形成"技术示范-农户参与-市场联动"的产业链。这场大山里的农业变革,正是贵州大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缩影。正如所言:"天麻无土栽培不是要颠覆传统,而是用科技让农业更清洁、更可持续。当实验室的成果变成田里的收获,乡村振兴就有了更坚实的科技支撑。"
从山地到厂房,从单一种植到资源循环,普安的天麻产业正以科技为翼,飞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