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贵州大学"三下乡"团队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2025年7月,贵州大学昆虫协会“虫缘童行”服务队赴黔西南州普安县大湾村开展实践活动。服务队聚焦当地特色天麻产业的发展和留守儿童科普教育需求,通过昆虫科普活动激发儿童科学兴趣,同时深入调研天麻产业现状,提出技术优化建议。
  01背景与实践意义
  大湾村是黔西南州典型的农业村,当地积极发展山桐子产业并探索其与天麻种植的结合。然而,产业技术提升和人才支撑方面面临挑战:病虫害防治较多依赖传统经验,智能化农业技术应用有待加强;当地留守儿童对身边的农业生态系统认知有限。一位村民表示:“孩子们分不清害虫益虫,理解作物病虫害成因也有困难。”提升青少年农业科学素养,是推动当地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图为大湾村。田旭峰摄
  02昆虫科普点燃科学梦
  服务队精心策划“昆虫采集科普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在童伴之家附近的田野中观察昆虫。在志愿者指导下,小朋友们学习昆虫知识,使用捕虫网寻找蚜虫、瓢虫等昆虫踪迹,并在观察后安全释放,培养生态保护意识。野外实践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热情,也让他们初步了解到昆虫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图为指导老师郭建军正在指导小朋友正确使用捕虫网。田旭峰摄
  采集活动后,服务队组织“昆虫艺术创作”。孩子们动手制作昆虫标本微景观相框,并参与以昆虫为主题的文化学习与绘画活动。绘画环节中,孩子们笔下的蝗虫与螳螂栩栩如生。这些艺术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寓教于乐地传递了生态保护和农业科技(“藏粮于技”)的理念。一位小朋友举起自己的画作说道:“螳螂是益虫,它能保护农田!”科学认知的种子,正悄然转化为对家乡产业的关注。
  .
图为小朋友在挑选喜欢的蝴蝶用于制作标本。田旭峰摄
  03天麻产业调研助力技术升级
  在指导老师郭建军的带领下,服务队深入大湾村天麻产业基地进行调研,与产业负责人交流,详细了解当地采用的“基质栽培”(以沙土、锯木粉等替代土壤)新模式。郭建军介绍:“这种模式利用密环菌和萌发菌共生关系,减少对传统土壤的依赖,适合山区推广,有助于降低成本和提升产量。”服务队通过问卷访谈和实地测量,收集了种植面积、产量数据及面临的病虫害问题,并结合当地气候特点,提出了优化湿度控制和高温防护等建议。

图为密环菌与萌发菌。田旭峰摄
  调研发现,室内种植模式有效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服务队详细记录了“木材→密环菌→天麻”的营养供给链运作机制。基于调研结果,服务队整理形成产业报告,建议探索推广立体农业模式(例如利用山桐子油渣为天麻提供堆肥原料),并计划推动校地合作提供长期技术支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寻找新路径。
  04融合成效与深远意义
  贵州大学“虫缘童行”服务队在普安县大湾村的实践活动,成功将特色科普教育与产业调研相结合,取得积极成效。一方面,昆虫科普活动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扎实的产业调研为天麻种植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参考和优化方案建议,助力当地农业技术升级和现代化发展。服务队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大湾村发展,响应国家政策精神,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