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以虫为媒启科学星火,童心共筑振兴梦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贵州大学昆协“虫缘童行”服务队
  七月流火,在群山掩映下,贵州大学昆虫协会"虫缘童行"服务队十二名成员在郭建军副教授带领下,于7月17日至7月25日深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大湾村,开展为期九天的"虫影随行伴童心,爱国情怀燃童梦"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支由研究生与本科生共同组建的团队,聚焦近三十名留守儿童科学素养培育,通过昆虫知识科普、野外实践探索、标本制作教学等沉浸式教育模块,在童伴之家构筑起自然科学的启蒙课堂。
  一、昆虫讲堂:虫影入心启认知,文化浸润育新知
  普安县童伴之家活动室内,队长王子洁手持昆虫特征图卡展开科普教学。“蝴蝶有六条腿,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蜘蛛可不是昆虫哦!”孩子们通过图片对比熊蜂与蝴蝶的触角差异,观察瓢虫与蚜虫的生态关系。互动环节中,队员抛出"蝗虫与螳螂形态区分"的问题,一名十岁男孩迅即举手应答:“螳螂前足像镰刀”,精准的回答赢得掌声,队员们立即分发手持式放大镜,引导儿童观察昆虫形态细节。
  二、邂逅昆虫:草叶深处探自然
  服务队带领儿童深入村郊花园,开展“野外采集”实践。郭建军演示捕虫网使用技巧,孩子们在指导下尝试扫网操作。起初孩子们动作稍显生疏,但在队员手把手指导下,扫网轨迹逐渐精准。探索途中,南瓜叶背的异样引起注意——白色蚜虫群落密布叶脉。队员郭振秀蹲身讲解:“这是蚜虫群,蚜虫虽小,却能影响庄稼生长。”儿童们用毛笔小心翼翼地将虫体扫入标本管,在指导下体验简单的生态观察技能。活动中服务队与儿童共同记录到步甲、熊蜂、瓢虫等12种昆虫。

图为儿童发现的熊蜂
  三、框鉴昆虫:指尖凝驻科学美
  标本制作台上,队员将预先软化的玉带凤蝶置于展翅板。在操作间隙,服务队员趁机询问儿童最近最开心的事与最担忧的事情。一名留守儿童用镊子轻展蝶翼时低声分享:“和爸妈视频是最开心的事,但又担心他们过年不回来。”这句呢喃被队员完整记录于心理健康档案。在服务队员的专业指导下,孩子们学习调整蝶翅开合角度,用昆虫针精准固定脉序。当绚丽的翅膀最终定格在标本框中,儿童将亲手制作的蝴蝶相框标本与枯枝苔藓构成的生态微景观装入展示柜。结营展示时,三十一份凝聚科学探索成果的标本矩阵,成为大湾村最珍贵的科学启蒙见证。

图为儿童展示亲手制作的蝴蝶展翅标本
  四、科普延伸:虫趣融合多元课
  队员马正勇讲述昆虫学家周尧深入横断山脉考察的科研故事,穿插《那年那兔》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动画片段,引导儿童讨论“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艺术创作环节,男孩用彩铅精细描绘螳螂捕食蝗虫的生态链场景;诗词鉴赏课上,"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等经典诗句的诵读,使科学认知与人文素养在蝴蝶翅膀的振颤中融会贯通。
  五、田野调研:虫技助农谋发展
  贵州大学昆协“虫缘童行”服务队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贵州省黔西南普安县大湾村天麻产业基地,开展了一场以“虫技助农”为核心的田野调研。在指导老师郭建军的带领下,团队通过实地访谈产业负责人、发放结构化问卷,系统考察了创新性的“沙土+锯木粉”无土栽培模式。调研发现,该模式依托“木材→密环菌→天麻”的营养链运作,显著降低病虫害发生率,节省农药成本的同时,还可提升天麻多糖含量,品质优于行业均值。针对当地喀斯特山地夏季高温高湿的挑战,服务队提出增设遮阳网,并推广苯醚甲环唑等低毒药剂防控季节性病害。此外,团队建议构建“立体农业循环链”,利用山桐子油渣开发堆肥原料,推动“企业+农户”合作社模式。

图为服务队调研天麻基地
  结语:虫缘不散,科学星火传
  临别清晨,近三十个留守儿童家庭的孩子将昆虫标本紧贴胸前。标本盒中定格振翅的玉带凤蝶,羽翼折射着晨光,承载着黔西南群山间的科学星火踏上归程。当服务队车辆驶过盘山公路的第九道弯,大湾村的轮廓在薄雾中渐渐隐去,而那份关于自然奥秘的好奇火种,已在近三十颗童心里扎下永续生长的根系。(通讯员 尹习欢)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