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日照黑陶古韵,传华夏匠艺新声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张心悦 朱佳慧

  “抟土成器越千年,黑陶焕彩映华笺。”在历史文化的浩瀚星空中,黑陶文化如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星辰,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光芒。2025年暑假期间,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暑假实践团队奔赴山东日照,开启了一场探寻黑陶文化奥秘、传承华夏匠艺精髓的实践之旅。实践组员们聚焦实践与采访,于六月二十三日走进日照市博物馆,开启黑陶历史探寻之门;六月二十四日深入日照社区,播撒黑陶制作工艺的知识火种,力求让古老的黑陶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六月二十三日,阳光洒在日照 市博物馆的建筑上,为其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实践组员们怀揣着对黑陶文化的敬畏与好奇,有序地走进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殿堂。馆内,陈列着众多精美的黑陶展品,它们或古朴厚重,或精致细腻,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踏入展厅,一组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展品首先映入眼帘。这些黑陶造型多样,有高柄杯、鬶、鼎等,每一件都展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其中,一件蛋壳黑陶高柄杯尤为引人注目。它薄如蛋壳,最薄处仅有0.2-0.3毫米,黑如漆,亮如镜,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泽。实践组员们不禁想起“薄如蝉翼声如磬,黑似墨玉韵悠长”这般贴切的描述,虽非专为黑陶所作,却生动地展现了这件高柄杯的精美与独特。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组员们仔细观察每一件展品的细节。有的展品上雕刻着精美的纹饰,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的展品造型独特,富有创意,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奇思妙想。一位实践组员指着展品上的纹饰说道:“这些纹饰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就像一部部无言的史书。”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黑陶文化的历史渊源,实践组员们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与交流。工作人员介绍道,日照作为黑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黑陶制作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但这两个时期的黑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发现了大量的黑陶,其中以“蛋壳陶杯”最为著名,然后在龙山文化时期实现了发展并达到了顶峰时期。说到日照黑陶的发展,这就不得提到日照黑陶文化的主要传承人了, 72岁的苏兆启作为日照黑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与黑陶相伴已有58年。"14岁跟着父亲学手艺,光揉泥就练了3年。"苏兆启的双手布满老茧,掌心因常年与陶土接触,泛着淡淡的青黑色,"黑陶认人,你对它用心,它才会给你反馈。"他介绍,传统日照黑陶制作需经过选土、澄泥、拉坯、雕刻、烧制等20多道工序,仅烧制环节就需精准控制窑温,"温度差5度,釉色就会发灰;时间差10分钟,可能就会开裂。"近年来,年轻一代传承人开始崭露头角。36岁的邢葆东是苏兆启的弟子,也是市级传承人。他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现代设计元素融入黑陶创作,开发出茶具、摆件等文创产品。"我在器型上加入几何线条,在纹饰上融合海洋元素,让黑陶更符合年轻人审美。"邢葆东指着一件"海浪纹茶杯"说,这种创新让黑陶从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去年仅线上销售额就突破80万元。此外,市级传承人丁海玉专注黑陶雕刻技艺,其作品《龙山神韵》系列将传统云雷纹与现代浮雕结合,多次在非遗展中获奖;县级传承人秦绪荣则致力于黑陶教育,在中小学开设体验课程,培养青少年兴趣。

  近些年,博物馆里的"活态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日照市博物馆设有专门的"黑陶文化展厅",通过实物、场景复原、互动体验等方式,立体呈现黑陶文化。展厅入口处,一组龙山文化时期的生活场景复原格外引人注目:先民们在窑炉前忙碌,旁边摆放着刚成型的陶坯,配合光影效果,仿佛穿越回数千年前的制陶现场。"我们展出了从两城镇遗址出土的23件黑陶文物,包括蛋壳陶杯、高柄杯等,其中一件新石器时代的黑陶甗,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日照黑陶器物之一。"展厅讲解员介绍,为让观众更直观感受技艺,展厅设置了"虚拟拉坯"互动装置,游客可通过屏幕模拟制作黑陶,系统会实时点评操作是否规范。最受欢迎的是"黑陶工坊"体验区。每周六,传承人会在这里现场演示制陶,游客可亲手揉泥、拉坯,制作专属的黑陶小物件。"暑假期间,每天有近200人参与体验,多数是家长带孩子来的。"讲解员说,不少游客做完后会将作品带回家,"他们说,触摸陶土的那一刻,好像和古人有了对话。"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先民们凭借着智慧与勤劳,利用当地的优质黏土,经过选料、练泥、制坯、修坯、雕刻、烧制等多道复杂工序,创造出了这些令人惊叹的黑陶器物。这些黑陶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艺术与文化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追求。

  图为讲解员进行讲解。黄鑫辉 供图

  随后,实践组员们又在馆内对其他参观者进行了采访。一位当地的老者感慨地说:“日照的黑陶可是我们这儿的宝贝。现在生活好了,黑陶虽然用得少了,但它的文化价值可不能丢啊,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一位年轻的参观者则表示:“以前对黑陶文化了解不多,今天在博物馆里看到了这么多精美的展品,听了详细的讲解,才真正感受到黑陶文化的魅力。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六月二十四日,实践组员们带着对黑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满腔热情,走进了日照的一个社区。社区活动室内,早已坐满了前来聆听宣讲的居民,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神情。

  宣讲活动正式开始,实践组员们通过精心制作的PPT,结合实物展示,向居民们详细介绍了黑陶的制作工艺。在选料环节,组员们拿出从当地采集的黏土样本,向居民们讲解道:“制作黑陶一般选用当地的黄河泥,这种泥质地细腻,黏性好,是做黑陶的上等材料。选料时,要仔细挑选,去除其中的杂质和砂石,确保泥料的纯净度,就像古人说的‘玉不琢,不成器’,选料这一步可是打造优质黑陶的基础。”一位居民好奇地问道:“那要是选料不仔细,会有什么影响呢?”实践组员耐心地解答道:“如果选料不仔细,泥料中杂质过多,在制作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影响黑陶的质量,就好比盖房子,地基不稳,房子就容易倒塌。”

  制坯环节是宣讲的重点之一。实践组员们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陶泥和工具,现场演示了制坯的过程。他们将泥料放在转盘上,转动转盘,双手熟练地塑造着陶坯的形状。不一会儿,一个初步的陶坯就成型了。居民们看得目不转睛,不时发出惊叹声。一位居民问道:“制坯的时候有什么技巧吗?”实践组员回答道:“制坯需要掌握好力度和速度,力度过大,容易把陶坯弄坏;速度过快,又难以塑造出理想的形状。同时,还要注意陶坯的厚薄均匀,这样才能保证烧制后的质量。这就如同写书法,要把握好笔画的轻重缓急,才能写出漂亮的字。”

  在讲解雕刻环节时,实践组员们展示了黑陶上精美的纹饰是如何雕刻出来的。他们用锋利的雕刻工具,在陶坯上小心翼翼地刻出各种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雕刻是黑陶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增加黑陶的美观度,还能赋予黑陶更多的文化内涵。每一刀都蕴含着工匠的心血和智慧,就像诗人用笔墨书写情感一样。”实践组员介绍道。一位居民感慨地说:“这些纹饰雕刻得太精细了,古代工匠的技艺真是令人惊叹啊,他们都是真正的艺术家。”

  同时,实践组员们与居民们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交流。当被问到对黑陶文化传承的看法时,一位中年居民说:“黑陶文化是我们日照的特色文化,应该好好传承下去。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培训课程,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黑陶制作技艺,这样文化才能代代相传。”一位老年居民则回忆道:“我小时候,村里有很多人会制作黑陶,那时候黑陶制品很常见。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真希望它能重新焕发生机。”实践组员们认真记录着居民们的意见和建议,纷纷表示会将大家的想法传达出去,为黑陶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区负责人对实践组员们的宣讲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宣讲活动非常有意义,让我们的居民了解了日照的黑陶文化,增强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走进社区,丰富居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图为团队合影。黄鑫辉 供图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此次“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实践团队的日照之行,通过参观博物馆和社区宣讲、采访居民,不仅让实践组员们深入了解了日照黑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更让黑陶文化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居民的心中。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日照黑陶文化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雅韵”传遍九州,让“文脉”永续流淌。

  (通讯员 张心悦 朱佳慧)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