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骄阳烘烤着大地,我与同校的实践队员们背上行囊,奔赴百公里外的宏村,开启 “三下乡” 社会实践之旅。车窗外,城市的高楼渐次退去,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绿野与错落的农舍,一颗心也随着沿途风景,愈发贴近这片陌生又亲切的土地。
抵达乡村时,已是午后。村口老槐树下,村长带着几位村民早早等候,粗糙的手掌与我们相握,憨厚的笑容里满是质朴与期待。我们此行的第一项任务,是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开展暑期支教。简易的教室由村小学闲置教室改造,斑驳的墙面、老旧的课桌椅,挡不住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
第一堂语文课,我教孩子们读 “故乡” 二字。他们操着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反复咀嚼字音,有个叫阿远的男孩忽闪着大眼睛问:“老师,故乡就是咱们的村子吗?外面的世界什么样呀?” 我望着他,突然意识到,我们带来知识,也在被他们纯净的好奇感染。后续的日子里,队员们用彩色卡纸教手工,在操场画粉笔画教体育,把山外的故事揉进课程,孩子们追着我们问航天火箭、问城市地铁,那一双双眼睛,装着对未知的炽热向往,也让我明白,知识传递是双向的奔赴。
除支教外,助农调研也是重要工作。我们跟着村民进山,查看茶园长势。茶农李大叔皮肤黝黑,布满茶渍的指甲熟练地采摘新芽,他叹着气说:“往年茶叶销路窄,只能卖给本地茶商,价格压得低。” 为摸清困境,我们走访多家茶农,整理出 “品牌缺失、渠道单一、加工粗放” 等问题,尝试联系城里的电商平台,熬夜写推广文案,给茶叶设计简约包装,在社交平台发布 “大山里的茶香” 专题,还真吸引到几家收购商询价,李大叔得知后,硬塞给我们一捧新炒的茶叶,茶香萦绕间,是乡村振兴里微小却真实的希望。
调研间隙,我们参与乡村环境改造。帮着清理河道垃圾时,村民们自发加入,老人带着孙辈,妇女挎着竹篮,原本脏乱的河道逐渐清澈。有位老奶奶拉着队员的手说:“年轻人来咱这,不光教娃,还让村子变好看咯。” 那一刻,乡村的土地不再只是实践的 “调研地”,而是装满人情与羁绊的 “第二故乡” 。
二十天的三下乡,我们在乡土间摸爬滚打。离开时,阿远把画着我们支教场景的水彩画塞给我,画面稚拙却满是温度。回程的车再次驶过绿野,我知道,这段经历早已把 “扎根土地、共情民生” 的种子,埋进青春岁月,往后无论走多远,都会记得在那片乡土,我们解码过最本真的青春答案 —— 成长从不是独自向前,而是与土地、与他人相互照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