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脚步丈量淮河生态新画卷——蚌埠学院“靓淮”惠民生,“筑绿”焕新颜生态先锋队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
    来源:宋明育
6月29日,蚌埠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靓淮”惠民生,“筑绿”焕新颜生态先锋队启程,沿淮河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聚焦“人工建筑靓化淮河生态环境”主题,师生们深入淮南、宿州、蚌埠三地,探寻工程力量守护绿水青山、赓续历史文脉的融合之道。
在淮南九龙岗民国小镇,斑驳的建筑诉说着历史。队员们运用专业知识,探讨如何在保护性修缮中融入生态理念。环境工程学子关注排水系统优化与植被恢复,思考如何为历史街区注入可持续基因。指导老师强调:“修缮的平衡点,在于让历史说话的同时,让生态扎根。”
图为团队成员在淮南九龙岗采访居民爷爷  汪倩摄
宿州新汴河风景区的蜕变令队员们惊叹。昔日的单一水利工程,蝶变为集防洪、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的城市绿肺。队员们细致考察生态护坡技术:“草坡树木替代硬质堤岸,不仅提升防洪韧性,更创造了鸟类乐园——这就是生态水利的典范。”
图为团队师生在宿州文旅集团座谈会  王曦摄
建设中的蚌埠延安路淮河大桥成为实践焦点。项目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施工中的环保举措:泥浆循环系统实现废水零直排,装配式钢板便道减少河床扰动,科学设置围堰保障鱼类洄游通道。近距离观察让书本知识鲜活起来,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绿色施工”是工程对母亲河的庄严承诺。
图为团队师生在延安路淮河大桥信息化中心参观学习  王曦摄
蚌埠本土的宝兴面粉厂工业遗址与津浦铁路文化公园,工业遗产的绿色重生之路令学子们振奋。他们详细记录下锈蚀厂房如何通过结构加固与生态修复技术重获新生,废弃铁路廊道如何转型为城市绿肺,领悟到人工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对话与有机更新。
图为团队成员在淮河沿岸做问卷调查  汪倩摄
一周的实践,足迹串联起淮河的历史、当下与未来。通过实地勘察、问卷调查、居民访谈和专家交流,队员们深刻领悟到:人工建筑不仅是功能载体,更是激活生态、传承文化、惠及民生的关键枢纽。带着淮河泥土的气息与沉甸甸的思考,蚌埠学院学子踏上归程。他们的报告与建议,是献给母亲河的青春献礼。沿淮大地上,“靓淮”惠民的愿景与“筑绿”焕新的实践,正在这群年轻的“河小青”心中扎根、手中践行。淮河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期待更多这样的青春智慧奋力挥毫。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汪倩摄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