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在边关淬炼,初心在岁月中闪耀 —— 塔里木大学实践团队再探戍边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08 阅读:
    来源:杨锦秀

  塔里木大学实践团队与史伟、魏其武两位老兵的对话仍在继续,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细节,如同边疆夜空的星辰,照亮着 “卫国戍边” 四个字的深层意义。

  兵团精神的接力:从父辈到我辈的边疆情史伟的父亲是上世纪 50 年代随兵团进驻新疆的建设者,在戈壁滩上用坎土曼开垦出第一片农田。“小时候听父亲说,他们住地窝子,喝雪水,却喊着‘不换防、不转业、不离疆’的口号。”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边疆情结,让史伟在退伍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兵团。

  回到地方后,史伟成了一名基层连队干部。他带着职工开荒种棉,改良土壤,把部队里学到的 “令行禁止”“团结协作” 用到生产中。“连队就像一个小部队,每个人都是‘战士’,要把荒地变成良田,把家园建得更稳。” 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土坯房早已变成砖瓦房,“父辈打下了基础,我们这代人要接着干,让边疆不仅守得住,更要富起来。”

  他常带着年轻人去兵团博物馆,在 “戈壁母亲” 的雕塑前讲过去的故事:“戍边不只是扛枪打仗,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样是在守护家国。”

  军装里的初心:六五式军装上的时代印记魏其武的六五式军装挂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洗得发白的布料上,两个对称的兜兜格外醒目。“这两个兜,装过压缩饼干,装过急救包,还装过给战友的家书。” 老人轻轻抚摸着衣角,仿佛在触碰那段滚烫的岁月。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军装是最珍贵的礼物。“领到军装那天,我一夜没睡,翻来覆去地看,生怕弄皱了。” 魏其武记得,新兵连的第一课就是学缝补,“衣服破了自己补,补丁摞补丁也觉得光荣,因为这是军人的样子。”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紧急集合,他的鞋子跑掉了一只,光着脚在戈壁滩上跑了三公里,“脚磨出了血泡,但没人掉队,因为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 不能给这身军装丢脸。”

  如今,他把军装送给了孙子,“不是让他炫耀,是想让他知道,这衣服上的每根线头,都连着责任。”

  从史伟 “边疆需要建设者” 的坚守,到魏其武 “军装里的责任” 的传承,两位老兵用一生的选择,诠释着 “卫国戍边” 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是老山前线待命时的彻夜不眠,是风雪边关训练时的咬牙坚持,是退伍后回到边疆的默默耕耘,更是把这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的执着。

  塔里木大学实践团队成员在总结中写道:“老兵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红色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力量。我们这代人,要带着这份力量,在新时代的边疆大地上,续写属于我们的篇章。”

  这份跨越时代的戍边情怀,终将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