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塔里木大学学子对话戍边老兵,共话薪火相传的卫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5-08-08 阅读:
    来源:杨荟萱

  近日,塔里木大学 “追寻红色足迹” 实践团队专程走访了退伍军人史伟与魏其武两位老兵。通过倾听他们扎根边疆、戍守国土的峥嵘往事,青年学子们深刻感悟到跨越时代的卫国戍边精神,让红色基因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得以传承。

  老山烽火中的青春誓言1985 年的夏天,刚满 17 岁的史伟在初中毕业登记表的 “理想” 一栏郑重写下 “参军戍边”。作为新疆边防部队的年轻战士,他在吐鲁番军区干休所的四年间,不仅承担着重要的保卫任务,更在老山前线备战的特殊时期,经历了人生中最难忘的淬炼。

  “全连战士连夜写血书请战,背包常年放在床头,夜间紧急集合哨声一响,三分钟就能全员整装待发。” 史伟的指尖划过当年的军功章,眼神里依旧闪烁着当年的炽热,“虽然最终因裁军未能奔赴前线,但那种‘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的信念,早已刻进骨子里。”

  作为第三代兵团人,史伟对边疆有着与生俱来的眷恋。“爷爷跟着王震将军开垦戈壁,父亲参与建设军垦农场,我守着他们打下的江山,这是我们家的接力赛。” 如今,他仍坚持给社区青少年讲述兵团故事,“军装脱了,兵心不能丢;阵地换了,责任不能变。”

  风雪边关的热血答卷“1969 年那个冬天,农场的大喇叭里喊着征兵通知,我扔下锄头就往武装部跑。”72 岁的魏其武老人翻出珍藏的六五式军装,领口的红领章虽已褪色,却依然能映出当年的赤诚。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180 名青年竞逐 5 个参军名额,他凭借过硬的素质脱颖而出。

  谈起戍边岁月,老人的记忆格外清晰:“冬天在阿勒泰巡逻,睫毛上的冰碴能冻成小冰棍,巡逻靴里垫着干草也挡不住寒气;夏天在戈壁拉练,水壶里的水晒得烫嘴,行军锅煮的苞谷面糊糊,大家分着喝都觉得甜。” 最让他自豪的是,在零下 40℃的野外驻训中,他们连队创造了连续三个月无一人掉队的纪录。

  退休后,魏其武养成了每天看军事新闻的习惯。“看到现在的边防战士用 5G 巡逻,住保温方舱,既羡慕又安心。” 他常对孙辈说:“当年我们靠双腿丈量边境线,现在靠科技守护国土,但归根结底,靠的还是一代代人不变的责任心。”

  从史伟珍藏的血书请战复印件,到魏其武保存的旧军装;从老山前线的紧张待命,到风雪边关的日常值守,两位老兵用不同年代的坚守,共同书写着 “国家至上,边疆为重” 的精神答卷。实践团队成员李雨桐在笔记中写道:“他们的青春没有网红打卡地,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刻下了最动人的坐标。”

  如今,这份流淌在血脉中的戍边精神,正通过这样的对话,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说:“当 00 后听着 70 岁老兵讲 60 年代的故事,红色基因便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接力。”

三下乡推荐
  • 走进得壹能源:三下乡与就业实践
  • 6月25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机械奇点星瑞广陵团队走进奇瑞工厂。奇瑞公司作为汽车行业的佼佼者,其先进的生产模式和广阔的人才需求
  • 2025-08-0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