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塔里木大学实践团队专访退伍军人史伟、魏其武,传承红色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08 阅读:
    来源:刘鑫科

  近日,塔里木大学一支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使命的实践团队,对退伍军人史伟和魏其武展开了深入采访。此次采访旨在通过挖掘退伍军人的亲身经历,让更多人深刻领会红色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边疆防线的待命者:老山前线的热血与初心

  1985年,17岁的史伟初中毕业便毅然参军,成为新疆边防部队的一员。在吐鲁番服役的四年多里,他多数时间在军区干休所负责保卫,还参与学校军训,而最深刻的记忆是为老山前线待命的日子。

  “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我们部队准备赴老山前线,大家都写了血书请战。”史伟回忆,当时气氛紧张到极点,晚上演练时背包一打好,真以为下一秒就要奔赴战场。虽因裁军最终未能上前线,但那份“随时为国牺牲”的信念深深烙印在心底。“边疆无小事,哪怕是在后方待命,也要时刻准备着。”

  作为兵团子女,退伍后他毅然回到兵团:“父辈是兵团建厂时来的,边疆需要有人守护,更需要有人建设。”他常对年轻人说:“部队能锻炼人,戍边的经历会让你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家国。”

  风雪边关的坚守者:艰苦岁月中的戍边情怀

  “毛主席时代的青年,都想为保卫祖国出份力。”魏其武至今记得,当年农场180人报名参军,最终只选了5人,他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穿上了象征荣誉的六五式军装。在他的记忆里,“官兵一致” 是最鲜明的底色:“士兵两个兜,军官四个兜,宗旨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戍边的日子艰苦却纯粹。冬天零下40℃的训练中,棉手套被要求背在身后,光着手提箱子练动作,“手指冻得生疼,腰都没了知觉,一小时才休息5分钟。”夏天训练则顶着酷暑,白衬衫被汗水浸成“地图”,一天生活费仅两三毛钱,“顿顿茄子辣子,吃高粱米、苞谷面,但大家都毫无怨言。”

  退伍后,他仍牵挂着边疆:“前些年我沿着新疆5600公里边防线走了一趟,看到现在的边防部队纪律严明、内务整洁,心里特别踏实。”他说:“戍边不分时代,不管条件如何变化,守护祖国安宁的初心永远不变。”

  从朝鲜战场的防空哨到帕米尔高原的建设工地,从老山前线的待命时刻到风雪边关的日常训练,四位老兵用不同年代的戍边经历,诠释着“卫国戍边”的永恒内涵。他们的青春在边疆的风雪中淬炼,他们的忠诚在岁月的流逝中愈发厚重。

  这份“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戍边精神,早已融入血脉,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更多人守护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向所有卫国戍边的战士致敬!

三下乡推荐
  • 走进得壹能源:三下乡与就业实践
  • 6月25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机械奇点星瑞广陵团队走进奇瑞工厂。奇瑞公司作为汽车行业的佼佼者,其先进的生产模式和广阔的人才需求
  • 2025-08-0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