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参观图木舒克博物馆后,塔里木大学 “卫国戍边” 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于 7 月 28 日至 30 日走进图木舒克市 51 团、53 团,在这片承载着两汉屯垦历史的土地上,实地感受新时代戍边人的坚守与奉献,让实践教育从历史展馆延伸至生活现场。
在 51 团文化活动中心,82 岁的老军垦王德胜向同学们展示了他珍藏的垦荒工具:一把磨得发亮的坎土曼、一件打满补丁的军大衣,还有一本记录着当年开荒亩数的笔记本。“1956 年我们来的时候,这里还是戈壁滩,吃的是苞米面馍,住的是地窝子,一锨一锨把荒地翻过来,才有了现在的棉田。” 老人指着窗外连片的棉田,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同学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听他讲述 “白天扛锄头,晚上守哨所” 的岁月,手中的录音笔仔细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53 团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里,另一番景象让同学们惊叹不已。无人驾驶播种机在田间穿梭,智能滴灌系统精准调控水肥,连队技术员马晓燕介绍道:“我们现在的棉田亩产是当年的 10 倍,这既是对老军垦的告慰,也是新时代戍边人用科技守护边疆的方式。” 团队成员、农业专业学生李阳拿起土壤检测仪,在技术员指导下测量土壤墒情,他感慨道:“先辈们用汗水奠定了基础,我们要用专业知识让这片土地更富饶,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戍边责任。”
实践期间,团队还与团场青年民兵开展了 “共话戍边情” 座谈。26 岁的民兵张旭阳分享了他放弃城市工作回乡戍边的故事:“爷爷是军垦战士,父亲是护边员,我守在这里,就是守住了家。” 他的话引发共鸣,同学们纷纷表示,要把课堂所学与边疆需求结合起来,让青春在守护边疆、建设边疆中绽放光彩。
从博物馆的文物史料到团场的现实图景,从先辈的奋斗故事到青年的责任担当,塔里木大学的学子们在行走中深化了对戍边精神的理解。带队老师南景辉表示:“实践活动让‘卫国戍边’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融入血脉的信念。未来,我们将继续搭建这样的实践平台,让更多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汲取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