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关于“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聚焦革命老区文化振兴需求,结合仪陇县红色资源丰厚、非遗技艺亟待活化的现实背景,2025年7月24日,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仪陇红脉·非遗兴乡"实践团奔赴四川省仪陇县,在当地团委以及安全教育公司的协同支持下,通过红色基因解码、非遗技艺寻访、乡村发展问策三维实践,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乡村振兴路径探索注入青春活力。
一、传承非遗技艺,探访工匠精神 实践团首站探访仪陇县非遗剪纸博物馆。在讲解员引导下,团员们欣赏了仪陇剪纸艺术传承人何作霖先生的肖像剪纸、火绘剪纸、书法剪纸及撕纸等系列珍品,领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
图为实践团与剪纸传承人在剪纸博物馆的的合照。曾晨晖 供图

图为实践团在博物馆内参观何作霖先生剪纸作品。曾晨晖 供图
在剪纸传承人的指导下,团员们亲手体验剪纸技艺,学习月牙纹、蝌蚪纹、锯齿纹等基础技法,感受纸张在指尖幻化的独特魅力,切身感受剪纸非遗传承的匠心精神。
团队成员冯星海感叹:“剪纸不仅是技艺,更是用艺术语言讲述地方故事,这种传承让历史有了温度。”
图为实践团在传承人指导下体验剪纸文化。冯星海 供图
随后,实践团转赴川北客家地区,聚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在客家非遗传承人罗勇的讲解下,实践团成员认识到客家人分布广泛,在经济上四川诸多知名产品与之相关,其文化也融合多民族智慧,注重传承性。同时,他鼓励年轻人结合产业深挖客家文化,利用互联网等发展开展宣传活动,在新时代积极展现客家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
“用直播的形式展示挂面的制作流程,或许能让更多人爱上这些非遗。”团队成员曾晨晖提出自己的想法。
图为实践团在川北客家园区合影。曾晨晖 供图

图为非遗传承人罗勇给实践团讲述客家文化。曾晨晖 供图
非遗传承人罗勇带着实践团来到客家挂面手工坊,给大家详细介绍制作工艺:“从50斤面团拉抻成200多米长的面坯,再精制成4米长的单根面条,需历经和面、起桶、开条、拉条、搓面上竹、抻面、上架晾面等12道严谨工序,全程耗时至少22小时。”在罗勇的悉心讲述下,团员们沉浸式体验了从配料和面到梳理晾晒的核心环节,深刻体悟到客家手工艺人追求极致的匠心精神及其承载的独特文化魅力。
团队成员石瀚文表示:“正是匠心的工艺造就了客家挂面独特的风味,这蕴含着客家人的生活智慧。”
图为非遗传承人罗勇给实践团讲述挂面制作。曾晨晖 供图

图为实践团非遗传承人罗勇在挂面手工坊合影。曾晨晖 供图
二、追寻红色足迹,叩问初心使命 在张思德纪念馆,团员们溯源张思德革命战士的生命轨迹,重温了他从仪陇贫苦少年到忠诚战士的成长历程。馆内陈列的珍贵照片与实物,让实践团成员们感悟到张思德同志在长征中不畏艰险、在陕北开荒烧炭始终冲锋在前的感人事迹,深刻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讲解员分享的一个个感人细节直抵人心:寒冬中他将棉衣让给伤员,自己裹草席御寒;烧炭时精益求精,只为战友能用上更耐烧的木炭。
团队成员蒋欣芮表示:“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事迹,让“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变得具体而鲜活,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
图为实践团在张思德纪念馆中合影。曾晨晖 供图

图为实践团参观张思德纪念馆。曾晨晖 供图
团队前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诞生地及国防教育园学习参观。丰富详实的史料、文物与影像让队员们回顾了朱德元帅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从青年投身革命到成为开国元勋,他为中国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令全体成员深受震撼。
团队成员陶梦娜由衷感叹:“我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要继承先辈的意志,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在朱德纪念馆门口合影。冯星海 供图

图为实践团参观朱德纪念馆。冯星海 供图
在朱德故居及诞生地,队员们通过观察朱德元帅早年生活环境与生活细节,进一步感悟了他艰苦奋斗的成长历程与崇高精神风范。
图为实践团参观朱德故居。曾晨晖 供图
实践团队还参观了国防教育馆。馆内陈列的飞机、枪械等武器装备,让队员们大开眼界,真切地感受到我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壮大,也进一步增强了队员们的国防意识,激发了爱国热情。
“这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团队成员周铷玥表示。
图为实践团在国防教育园合影。曾晨晖 供图

图为实践团参观国防教育园。曾晨晖 供图
三、深入基层问计策,问道田间谋发展 实践团深入仪陇县金山村与丁字桥镇,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访谈,详细了解了当地乡村振兴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在金山村,成员们走进田间地头,近距离观察农作物长势,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探讨鱼米等特色产业发展路径。
图为实践团在金山村田野间走访。曾晨晖 供图
为进一步把握发展脉搏,实践团与金山村村干部展开深入交流,重点了解当地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模式及实际成效。汲取乡村振兴经验。
图为实践团在金山村村委会合影。曾晨晖 供图
实践团与镇政府工作人员郑多开展专题座谈会。双方紧扣乡村振兴核心议题,细致剖析该镇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与潜在机遇,共商未来规划目标与实施策略。座谈中,郑多介绍了当地成熟的农业蔬菜大棚、贫困户一对一帮扶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机制,以及针对缺少青年人才而更新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创新政策,让实践团成员受益匪浅。
团队成员曾晨晖表示:“通过沉浸式田野观察与深度对话,我们获取了乡村振兴一线的宝贵经验与真实诉求,为探索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图为实践团在丁字桥镇政府合影。曾晨晖 供图

图为实践团与丁字桥镇政府工作人员郑多沟通访谈。曾晨晖 供图
四、青春献力,共绘未来 此次仪陇之行,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仪陇红脉·非遗兴乡”实践团以脚步丈量热土,以行动解码振兴。通过沉浸式感知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溯源式追寻红色基因的精神密码、下沉式探问乡村发展的现实课题,团队成员深刻体悟了仪陇深厚的文化根脉与革命传统,在实践中淬炼了知行合一的青春担当。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调研成果,以青年视角提炼仪陇经验,以专业智慧赋能乡村振兴,为绘就美丽乡村共富新图景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
作者|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黄思月 赵艺婷 曾晨晖 石瀚文 方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