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研行中华,燃创未来——西安理工大学青年服务团奔赴新疆盐碱地一线开展棉花改良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8 阅读:
    来源:西安理工大学新“质”青春青年服务团
  
  青年出征,奔赴西部热土
  2025年4月,伴随着春季农事的节奏,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新‘质’青春”青年服务团启程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县共青团镇,正式开启为期五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作为西安理工大学“强农有我,挺膺担当——旱区盐碱地上成长的青年力量”重点社会实践项目的一部分,服务团以博士研究生罗鹏程为队长,聚集了涵盖农业工程、土壤学、水利水电等专业方向的博士、硕士及本科生多名成员,展现出多学科融合、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优势。
  此次实践活动由副教授曲植担任指导教师,辅导员陈晓鹏与高重带队,得到了新疆温宿县共青团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接待。团队从学校出发,穿越千里风沙,肩负着推进盐碱地改良研究的时代使命,投身西部农业一线,开展以棉花为主要作物的耐盐试验与耕作管理实践。
  扎根田野,调研+试验双线并举
  服务团成员在新疆温宿县开展盐碱地现状调查、农业种植结构分析、农户技术需求访谈等一系列调研活动。他们走村入户,访问地方政府、农户及村集体经济组织,了解盐碱地分布、土壤改良历史、灌排系统状况以及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实际需求。
  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团队在共青团镇设立试验田,围绕棉花这一区域优势作物,系统开展大田试验,验证不同土壤改良方案的效果。重点包括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协同施用、优化灌排方式降低表层盐分、选择耐盐性品种等关键技术环节,初步建立起适合当地的棉花种植改良技术模式。
  通过在地采样、样本分析、实地比对和持续数据记录,团队为后续研究报告撰写、科学论文发表、专利申报等科研成果积累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当地农业管理部门提供重要技术参考和决策支持。

  实践育人,“第二课堂”厚植爱农情怀
  盐碱地治理并非纸上谈兵,而是脚踏实地、挥汗如雨的过程。为了确保试验顺利推进,团队成员们身着工装、头顶烈日,深入田间地头施肥、播种、测盐、翻土……在炎热与风沙中完成一个个试验节点。
  “在试验田劳作的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含义。”一位博士生成员在记录手札中写道。正是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是专业报国、什么是服务三农。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场专业技能的演练,更是一堂生动的“课程思政”现场课。团队成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把课堂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能力,深刻感悟到农业强国梦与自身使命的紧密联系。
  协同推进,助力地方发展与科技普及
  本次社会实践不仅聚焦试验本身,更以“产学研用”协同理念推动科技普及与知识传播。服务团与新疆当地农业技术站、农科院专家及乡村基层干部开展技术座谈,探讨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区域策略;同时面向农户开展简易培训讲座,普及棉花种植中的改良技术与节水节肥理念。
  团队成员还整理并制作通俗易懂的技术手册与图文资料,计划在库尔勒等地继续推广,拓展盐碱地改良试点范围。这种从调研-试验-推广的完整闭环路径,正是高校科技资源服务地方农业的重要体现。
  青春挺膺,以行动回应时代命题
  我国现有盐碱地面积超过1.15亿亩,其中新疆地区尤为集中。在国家推进“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特色农业”战略背景下,盐碱地治理已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也亟需新技术、新模式、新人才的汇聚。
  西安理工大学“新‘质’青春”青年服务团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他们从高校课堂走向田间地头,从理论研究迈向基层实践,脚踩大地、手扶泥土,以实际行动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未来,团队还将继续在新疆盐碱地开展第二阶段试验,进一步验证灌排优化、有机改良等多因子协同方案的可行性,并最终形成实践报告和区域技术推广方案,为新疆农业绿色发展注入青年智慧和科技力量。
  结语:让青春在田野中闪光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希望你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今天,西安理工大学的青年们正用汗水践行誓言,用实践砥砺理想。
  “新‘质’青春”不仅是一个团队的名字,更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强国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发展进程中迸发出的能量和信念。在万亩盐碱地上,这股青年力量正悄然生长,成为乡村振兴大潮中不可忽视的光亮。
  —————————————————————————

  指导老师:曲植
  带队老师:陈晓鹏、高重
  通讯员:罗鹏程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