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8月2日,为促进爱国主义精神在基层传播,涵养爱国主义情怀,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红色薪火·青峦铸魂实践团”奔赴青海,深入青海省博物馆、宗喀大慈宏觉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以观、讲、探、传四维行动,解码红色文化基因,让革命历史在新时代语境下鲜活“重生”。
观:于无声处,触摸历史温度
踏入青海省博物馆红色展区,一组西路军主题群雕瞬间抓住目光。战士们或持枪冲锋或俯身救护,雕塑表面的“硝烟纹理”与“肌肉张力”,将“西征壮举”的热血与悲壮,具象成可触摸的精神丰碑。实践团队成员绕雕塑慢行,“看到战士护着战友的姿态,突然懂了‘西路军精神’不只是文字,是一群人的生死与共”。
展柜里,锈迹军用水壶的凹痕里,藏着“把最后一滴水留给伤员”的无声奉献;磨损文件袋裹着的泛黄作战图,边角毛躁的线穗,是“哪怕千难万险,也要护住革命希望”的信念。纪念馆场景复原区,昏暗窑洞内,土墙弹孔与摇曳油灯缠绵,讲解员讲述“以野菜充饥、绝境战斗”的故事,让成员们“触摸”到历史的“冰与火”——团队成员指尖触碰模拟冰碴土墙,“原来‘千难万险何所惧’,是真的用血肉扛”。
在宗喀大慈宏觉寺,古建回廊间的红色展板,串联起“红军教牧民识字,百姓赠牦牛支援”的故事。团队成员指着展板上的“汉藏双语课本”,这些细节里,藏着红色文化与民族精神交融的密码,革命从未孤立,早和民族互助拧成一股绳”。
讲:用青春叙事,让故事“活”起来
实践次日,团队化身“红色讲解员”,在纪念馆开启“青春化叙事”。提前吃透西路军历史,挖掘文物“微故事”,用细节“复活”历史现场。
讲到“半截皮带”,拆解“断粮保留口粮、刻‘长征记’作信物”的细节,配合动画演示,让游客秒懂“吃皮带也要革命到底”的壮烈;讲述“女战士缝补伤员衣物”,结合展柜里的“粗布补丁”,还原“寒夜里,缝补声和枪炮声都是希望”的场景。有孩子提问“红军叔叔不怕疼吗”,指向“西路军精神”展板回应,“因为他们心里有比疼更重要的东西,叫信仰,为了让更多人过好日子,再难也不怕”。
这种“以小见大加情感共鸣”的宣讲,让孩童听懂“红军厉害”,也让成年人红了眼眶。游客感慨,“原来英雄故事可以这么讲,不是枯燥的‘大道理’,是能共情的‘身边人’”。
探:解码红色交融,读懂“信仰传承”
实践团队的“探寻”,不止于看与讲,更聚焦“红色加民族加文化”的交融密码。
在宗喀大慈宏觉寺文化研讨会上,藏族学生分享:“爷爷说‘红军是帮咱过好日子的人’,和‘守望相助’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这种跨文化对话,让成员们悟到:红色文化从未孤立,早已融入民族交往基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养分”。
青海省博物馆里,团队挖掘“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共生”样本:非遗“贤孝说唱”融入西路军故事,老一辈用“民族腔调”传红色记忆;文物修复室中,藏族工匠修复“红军经幡杆”,杆上红色印记与祈福寓意交融,“红色传承,本就和民族文化一样,扎根土地”。
传:以行践悟,让红色基因“流动”传承
实践尾声,团队开启“红色传承接力”,以“身体力行加精神传递”,让红色基因从历史走进日常。
团队成员们通过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以红色故事由我来讲为主题的短视频,推动红色文化传承;还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红色文化相关事迹,品读感悟;还通过观看生动传神的电影,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伟大的红色文化。
同时,团队以“红色文化践行者”身份,带动身边人参与传承。发起“红色文化打卡挑战”,鼓励同学参观本地红色场馆、记录“触动瞬间”;在社区组织“红色观影会”,播放西路军纪录片,引导大家讨论“新时代如何传承革命精神”。
一场双向的“精神充电”
“原以为是‘完成实践’,没想到是‘被历史补课’。”返程路上,团队成员的话道出共同心声。
三天里,从博物馆的“历史触摸”,到纪念馆的“信仰感悟”;从文化交融的“密码解码”,到青春传播的“破圈尝试”,实践团队让“西路军精神”从课本概念,变成可触摸的温度、可共情的故事、可传承的文化基因。
正如总结所言:“我们解码历史,历史也重塑我们——当00后用‘故事力’‘传播力’激活信仰,红色基因便有了时代答案。”这或许是“三下乡”的意义:让年轻人触摸历史,找到精神坐标系,让革命精神,照亮当下与未来。(通讯员:舒滢滢、雷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