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仙塘古韵,蓝染焕彩,广师大学子传河源蓝染之美

    发布时间:2025-08-08 阅读:
    来源:赵婷婷 鹿新杰 庞佩容 詹佩芸 黄春涌 王子怡
  在乡村振兴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视域下,以实现河源蓝染传统技艺的活态延续为目的,2025年4月至8月,指导教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赵婷婷、鹿新杰,带领全体大创团队成员钟嘉恩、民族学院庞佩容、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李淑银、文学与传媒学院詹佩芸,和研究生黄春涌、王子怡一起展开《大美仙塘,炫彩扎染—做非遗文化的传承者》项目,从河源仙塘南园古村的幻蓝古染工坊,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学生活动中心,再到梅州五华县歧岭镇华源小学的课堂,人们在实践中了解蓝染的奥秘和趣味,体验客家传统的质朴和智慧,实现“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
  图一为广师大学子、导师与蓝染传承人合照
  
  古村蓝染凝岁月,指尖轻染续匠心
  
  踏入河源仙塘南园古村的幻蓝古染工坊时,青石板路上的斑驳光影正与木架上悬挂的蓝染织物交相辉映。当指尖真正触碰织物纤维、亲历夹染与捆染的全过程后,我们才读懂这门古老技艺里藏着的耐心与智慧。在传承人的指引下,我们了解蓝染的材料来源,有板栗、荷叶、莲蓬、苏木、板蓝根,蓝草等;以及蓝染技法,枫香染(蜡染)、夹染、包含云染、同心圆、麻绳捆的条纹、龙鳞、波浪纹等图案的捆染,这看似简单的动作里藏着大学问,夹具、线绳的松紧直接决定着染色后图案的清晰度,每一个结都像一个未知的伏笔,等待染液揭开谜底。夹完后,将其完全浸泡染缸中,让布料“喝足水”,“上蜡不折”的叮嘱里藏着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开水脱蜡环节中布料隐藏的留白逐渐浮现,“泡透不浮”、“轻洗不揉”的细致使布面也变得柔软垂坠。幻蓝古染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智慧结晶,而亲手体验的过程,更让我们读懂:真正的传统技艺从不是坊廊里的标本,而是能在指尖流转、在时光里生长的生命印记。当蓝染织物最终成为生活里的桌旗、衣物、挂件等,那些亲手创造的蓝白纹样,便成了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
  
  图二为蓝染传承人指导广师大学生进行捆染。钟嘉恩摄
 
  
  图三为广师大学子体验蜡染。李淑银摄
  
  蓝染进校传古韵,青春执手续新篇
  
  以蓝染宣传体验活动的形式走进校园,我们在广师大河源校区的学生活动中心摆出展台,让传统技艺与青春气息在夏日里撞出了温暖的火花。看着同学们围在展台前好奇打量的身影,我们忽然明白: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都需要这样鲜活的相遇。活动刚开始,蓝染作品展示区就被人群围起来。那些方巾上,夹染的几何纹样刚劲利落,捆染的云纹曲线温柔流转,深浅不一的靛蓝色在阳光下泛着植物特有的光泽。负责讲解的同学刚解说完蓝染的染料来源与技艺分类,立刻就有一位穿黑上衣的女生指着展品方巾轻声惊叹“这中蓝色居然是植物制作出来的”,手指在布面纹理上轻轻摩挲。当第一块浸过染液的棉布被捞出,看着白坯布上渐渐晕开的蓝雾,围观的同学们发出整齐的惊叹声,手机快门声此起彼伏。活动接近尾声时,留言板上已经贴满了便签,藏着同学们对河源蓝染最真挚的期待。当传统技艺走出古村、走进校园,当同学们的指尖触碰到织物与染料,文化传承就有了青春的模样。这场短暂的蓝染体验,不仅让同学们收获了亲手制作的礼物,更在心里种下了对河源蓝染技艺的热爱。
  
  图四为广师大学生体验夹染技艺。钟嘉恩摄
 
  
  图五为项目成员向同学讲解捆染技艺。钟嘉恩摄
 
  
  图六为广师大同学将方巾浸泡染料。钟嘉恩摄
  
  童真染蓝绘乡韵,匠心传艺育新苗
  
  结合“三下乡”活动,我们在梅州市五华县歧岭镇华源小学展开了蓝染美育课程,恰逢客家文化节在村里热闹举办,这场别开生面的蓝染课程,成了文化节里最童真的篇章。我们介绍蓝染的历史背景、工艺特色与文化价值,并与孩子们提问互动:“同学们知道蓝色在古代是如何染制的吗”、“客家文化中有哪些代表性的手工艺”。播放客家蓝染制作短片时,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屏幕上,客家老艺人将蓝草浸泡、发酵、沉淀,看着浑浊的汁液慢慢变成清澈的靛蓝色;镜头一转,木夹开合间,围龙屋纹样在白布上渐渐成型,孩子们忍不住小声惊呼,眼睛紧紧盯着屏幕里脱蜡后浮现的完整图案,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是对传统技艺最纯粹的向往。分发材料时的欢呼差点掀翻教室屋顶。当迷你木夹、彩色棉线和雪白棉布铺落到课桌上,孩子们立刻化身小工匠,指尖的动作从生疏到熟练,原本空白的棉布渐渐有了属于客家的印记。课程结束时,孩子们的作品被挂在校园的晾衣绳上,成了客家文化节最特别的展品。那些带着欣喜与骄傲的眼神,那些稚嫩却真诚的提问,都在诉说着:传统技艺从未远去,只要我们用心传递,它就会在一代又一代的生命里,绽放出永不褪色的光彩。
  
  图七为广师大学生讲解河源蓝染的捆染技艺。李淑银摄
 
  
  图八为广师大学生教孩子们实践蓝染技艺。李淑银摄
 
  
  图九为梅州市五华县歧岭镇华源小学孩子们的蓝染作品。李淑银摄
  
  三段旅程承蓝韵,多元场景续匠心
  
  从河源仙塘南园古村的幻蓝古染工坊,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学生活动中心,再到梅州五华县歧岭镇华源小学的课堂,三段蓝染实践之旅如靛蓝色的溪流,在不同场景中流淌出独特的文化印记。这些亲手触摸织物、亲历染色工序的体验,不仅让我们见证了蓝染技艺的温度,更深刻理解了这门古老手艺在当代的传承价值与现实作用。蓝染的传承,即是传统技艺的活态延续,也是构建多元社群的情感联结,更发挥着文化传播与美育启蒙的双重作用。当校园里的蓝染作品被晾晒展示,当乡村的蓝染课程成为文化节的亮点,蓝染便已成为激活社群文化活力的催化剂,那些深浅不一的靛蓝色块里,藏着古人与自然对话的密码。
  
  回望三段旅程,蓝染的魅力从不在于“古老”的标签,而在于它始终保持着“生长性”——既能在古村坚守传统工序,也能在校园融入青春创意,更能在乡村对接本土文化。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不是将技艺封存在工坊里,而是让它走进生活场景,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产生情感共鸣。
  
  (通讯员:赵婷婷,鹿新杰,庞佩容,詹佩芸,黄春涌 ,王子怡)
  (摄影:李淑银,钟嘉恩)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