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下旬,某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以 “传承戍边魂,奋进新时代” 为主题的研学之旅,首站走进位于新疆图木舒克市的屯垦历史博物馆,在泛黄的史料与斑驳的文物中,探寻先辈们屯垦戍边的壮阔足迹。
博物馆内,两汉时期的屯田遗址模型前围满了年轻的身影。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的北胥鞬屯田区便坐落于今图木舒克市境内,考古发现的汉印、石磨与箭镞等文物,无声诉说着当年军民 “兵农合一” 的生活场景。“这里出土的箭镞制作工艺精湛,可见当时的军事防御体系已相当完善,正是这样的屯田布局,让中原王朝在西域站稳了脚跟。” 讲解员的话语让同学们频频点头,手中的笔记本不断记录着历史细节。
在东汉名将班超的事迹展区,一幅复原的盘橐城地图引发热烈讨论。据北京大学专家考证,这位在西域驻守 17 年的英雄,正是以图木舒克为基地开展屯田,为维护边疆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17 年坚守,靠的不仅是军事力量,更是‘以屯养战、以战护屯’的智慧。” 团队成员小李感慨道,“如今的安稳生活,是无数先辈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
从革命年代的戍边战士使用过的步枪、煤油灯,到和平时期军垦战士开垦荒地的铁锹、水壶,一件件实物串联起跨越千年的戍边脉络。同学们在一组对比照片前久久伫立:左侧是上世纪 50 年代战士们在戈壁滩上搭建地窝子的场景,右侧是如今绿树成荫的现代化团场。“从‘地窝子’到‘安居房’,变化的是生活条件,不变的是扎根边疆的信念。” 带队老师的话让在场学子深受触动。
“看到先辈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开垦出绿洲,我更加明白‘胡杨精神’的真正含义。” 实践队员小张在参观日记中写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把这份坚守转化为学习和奋斗的动力。”
据悉,此次实践活动还将走访团场连队、慰问老军垦,通过实地调研与座谈交流,进一步挖掘戍边故事,让不朽的戍边精神在青年一代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