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轮碾过戈壁滩的最后一道褶皱,阔尕其艾日克村的土黄色屋顶已在后视镜里缩成模糊的光斑。但那些被阳光晒得发烫的手掌温度、手工课上纷飞的彩纸屑、老党员葡萄架下斑驳的光影,却在记忆里愈发清晰。2025年7月,在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石榴花特设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这场跨越三千公里的奔赴,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像一场关于土地与心灵的对话,让我们在昆仑山下的村庄里,读懂了比教科书更厚重的中国。
一、课堂里的彩虹:用陪伴编织联结 村委会活动室的木门被推开时,十几双眼睛像受惊的小鹿般闪烁。我们支起手工彩纸与奥尔夫乐器,临时课堂的水泥地上立刻落满细碎的光斑。手工课上,孩子们的指尖在彩纸上跳跃,剪出的窗花总带着歪扭的棱角,却被郑重地贴在墙上。
最动人的是那些课后的碎片时光。我们和孩子们蹲在白杨树下画着墙绘,昆仑山的雪峰、村庄的巴旦木树在地面渐次铺展;在操场玩老鹰捉小鸡时,维吾尔族儿歌与汉语童谣混在一起,惊飞了檐下的麻雀。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总在课间围着我们转,喊着“老师,老师”,临别时递来一页纸,这是她亲手为我们写的信——这是当地最珍贵的礼物,寓意"永远记得"。环境保护课上,讲到塑料污染对草场的危害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村里的变化。有人指着墙角的垃圾桶,有人提到父辈关于保护昆仑山雪水的叮嘱,这些细节让我们意识到,环保的种子早已在这里生根。
图为老师送给小朋友们的一封信
二、村庄里的脉搏:在泥土中触摸中国 酸奶厂的不锈钢罐总在晨光里冒着热气,工作人员大姐掀开棉絮盖布时,奶皮的香气便漫过整个院子。发酵车间的温度计红线停在42℃,恰是人体的温度,也像这片土地的心跳。在这里,昆仑山的融雪与本地奶牛的乳汁相遇,在传统陶瓮与现代设备的接力中,凝结成能远销千里的醇厚。
骆驼合作社的围栏外,几峰骆驼正咀嚼带露的芨芨草。负责人指着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这些驼奶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每笔订单都标注着村民的分成。手工毛毯厂的织机声里,艾德莱斯绸的传统纹样与几何图案交织,妇女们的手指在经线纬线间穿梭,将日子织成细密的纹理。这些产业不是报表上的数字,而是屋檐下亮着的灯光,是孩子们崭新的书包,是老人药盒上的保质期。
图为毛毯厂的员工在手工制作毛毯
拜访老党员时,老人拉着我们一起弹奏乐器,跟着音乐舞动了起来。我们走进村民的庭院,葡萄藤爬满架,绿叶子间垂着一串串绿宝石。主人家钻进无花果树下,抬手便摘了最饱满的葡萄,最甜的无花果,往我们怀里塞。汁水顺着指尖往下淌,甜意却直钻进心里。吉他弦弹出简单的调子,就有人踩着节奏跳起了舞。裙摆旋起时带起细碎的尘土,拍手声和欢笑声缠在一起,语言不通也没关系,快乐早顺着舞步传到了心里。
三、纪念馆中的星辰:从历史走向未来 47团沙海老兵纪念馆的展柜里,一双磨穿鞋底的军靴静静躺着。玻璃上的反光映出我们年轻的脸,与照片里老兵们干裂的嘴唇重叠。那些在沙漠里用身体丈量国土的身影,那些用坎土曼开垦荒原的手掌,恰是今天村庄里产业振兴的源头。
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的枣树下,我们看到那辆曾载着老人上北京的毛驴车。车辙里仿佛还留着跨越戈壁的印记,诉说着一个普通农民对国家的赤诚。而热瓦克佛寺遗址的残垣断壁上,阳光刻下的纹路如同时光的密码,让我们读懂这片土地上,各民族文化早已像胡杨的根系般交织共生。这些纪念馆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明白今日村庄的生机,正是无数先辈用信仰与汗水浇灌的果实。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纪念碑前宣誓
四、行囊里的馈赠:让青春扎根大地 我们在村委会办文艺表演时,学生们跳了民族舞,村民们唱了传统民歌,我们合唱了《我和我的祖国》。不同民族的人手不自觉地拉在一起,月光洒在每个人脸上,温暖而祥和。这一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日常。
回程的车上,同行的同学翻看着手机里的视频:孩子们举着我们教的折纸飞机奔跑,老党员在棉田劳作的背影,墙绘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原来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孩子们作业本上的新橡皮,是村民手机里的收款短信。"这句话让车厢陷入沉默,我们终于懂得,这次下乡不是施舍式的帮扶,而是一场平等的交换——我们带来短暂的陪伴,却收获了足以滋养一生的生命教育。
车过达坂城时,风沙扑打着车窗。我想起热瓦克佛寺遗址旁的那株胡杨,三千年生而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正是这样的生命吗?老兵们在沙漠里种出绿洲,村民们在戈壁上建起家园,孩子们在课堂上编织梦想。而我们,这些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这场相遇中学会了放下优越感,以谦卑的姿态触摸土地的脉搏。
图为石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的合影
如今书桌上的沙枣花早已风干,却依然散发着淡淡的甜香。它提醒着我,青春的价值从来不在温室里的绽放,而在扎根大地的生长。那些在阔尕其艾日克村的日夜,那些纪念馆里与历史的对话,终将成为我们生命里的年轮,让我们在未来的岁月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记得昆仑山下的阳光,记得那些手掌的温度,记得自己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分量。而阔尕其艾日克村的故事,也会成为人生行囊里,最温暖的那一页。(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石榴花”民族团结实践团帅岷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