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在红色遗迹中汲取奋进力量

    发布时间:2025-08-06 阅读:
    来源:张奕讯 杨思慧
  (通讯员:张奕讯 杨思慧)7月9日,南宁理工学院青音向党萤火实践团继续在河池市宜州区的红色热土上追寻先辈足迹,先后探访了承载着革命记忆的粤东会馆和镌刻着求是精神的浙江大学西迁旧址。实践团成员们在斑驳的历史印记中聆听红色回响,在时光的褶皱里触摸革命脉搏,让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与赤诚报国的家国情怀在年轻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晨曦微露,柔和的阳光为粤东会馆的青砖黛瓦勾勒出璀璨的金色轮廓。这座始建于清代的砖木结构建筑,其飞檐翘角间精妙展现了岭南传统建筑的独特工艺,而斑驳墙面上的历史弹痕与褪色标语,则默默诉说着这座建筑在革命岁月中的非凡经历——这里曾是红七军挥师北上战略转移的重要驻扎地。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退伍军人讲解红七军事迹。李玉秀 供图
  
  踏入会馆后,实践团成员偶遇一位退伍军人。他以沙盘为载体,为成员们呈现了一堂沉浸式的历史教育课。正厅陈列的展品中,一把布满锈迹的步枪静静陈列于展柜之中,枪身上历经战火留下的凹痕无声诉说着当年激战的壮烈;旁边整齐叠放的粗布军装,袖口与裤脚的磨损处仍依稀可见行军途中沾染的泥土痕迹。该退伍军人精准还原沙盘上的地形地貌,详细解析红七军的作战路线,将每一个战略要地的攻防转换、每一次重大战役的决策部署都进行了生动再现——智取长安镇时的运筹帷幄、伏击榕江县城时的英勇顽强、血战梅花村时的浴血奋战……实践团成员俯身仔细观察,指尖轻抚沙盘上起伏的山川河流,恍惚间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战马嘶鸣与冲锋号角声。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此隆重召开北上抗日动员大会。革命战士以锅底灰调和桐油为墨,在墙体上挥毫书写“打倒军阀”“工农解放”等革命标语。历经岁月洗礼,这些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字里行间洋溢着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会馆后院那口历经沧桑的老水井旁,至今保存着红军指战员为当地群众挑水时磨蚀的石阶。据史料记载,红军将士们白天刻苦操练、积极备战,夜晚则主动帮助乡亲修缮屋舍、耕作田地,正是通过这样点点滴滴的为民服务,铸就了坚如磐石的军民鱼水深情。
  
  这场深刻的讲解,不仅让实践团成员对红七军的征战足迹与历史脉络有了更深体悟,更切身感受到革命先辈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熔铸的无畏艰难、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
  
  午后,实践团成员走进浙江大学西迁旧址。墙上的系列壁画,正徐徐展开一段“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壮阔史诗。
  
  壁画首幅定格在1937年的离别场景:日军侵华的炮火打破了杭州校园的宁静,浙大师生们背着书本、扛着仪器,在弥漫的硝烟中踏上西迁之路。也就是在这次西迁中,浙大校长竺可桢定下“求是”校训,鼓励师生“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寥寥数语道尽先辈们在动荡中坚守教育、追寻真理的执着。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浙江大学西迁旧址。李玉秀 供图
  
  随着脚步移动,壁画中“初到宜山”“重建校园”等场景次第展开,生动再现了浙大师生在艰难环境中搭建校舍、恢复教学的历程。画中师生们或在简陋的教室里授课,或在油灯下研读,眼神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民族未来的担当。
  
  实践团成员伫立壁画前,静静凝视着这些跨越时空的画面。先辈们在战火纷飞中未曾放弃知识传承的精神,让成员们深受震撼。大家纷纷表示,如今身处和平年代,更应握紧“求是”精神的接力棒,在各自领域不惧困难、勇于探索,让“教育救国”的火种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持续燃烧。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四牌楼遗址。李玉秀 供图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四牌楼遗址。历经风雨的砖石拱门爬满藤蔓,门楣上模糊的刻痕仍能辨认出当年的繁华印记。阳光穿过拱洞洒落,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仿佛将百年岁月压缩成一瞬。成员们轻抚冰凉的砖石,感受着历史的厚重——这里曾是商贸往来的枢纽,也曾见证过革命年代的热血沸腾。如今,古老遗址与青春身影在此相遇,实践团成员在静默中与过往对话,愈发明白红色基因的传承,正是要在这样的历史现场,接过先辈们的精神火炬,用当代青年的担当续写新的篇章。
三下乡推荐
  • 践悟匠心护乡景 劳动筑梦美兰营
  • 8月1日至7日,豫北医学院智行书院赴兰营村基层服务实践队在兰营村开展了以“践悟匠心护乡景,劳动筑梦美兰营”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
  • 2025-08-06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