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河海大学"绿电兴昌,三元共富"实践团深入新昌县,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科普宣讲,探寻这座"中国小水电之乡"如何以绿色水电为支点,撬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格局。
第一站:集约智控,科技赋能传统水电 实践首日,实践团来到新昌县水利水电局小水电管理总站,与石宇浩副站长展开深度交流。通过访谈,实践团了解到新昌县小水电发展的整个历程,特别是近二十年的绿色转型实践。上世纪八十年代,新昌就实现了浙江省首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被誉为"小水电之乡"。如今,这里的小水电正经历着从分散粗放向集约智能的转变。
实践团访谈石宇浩副站长
在县小水电集约智控中心,3块大屏幕上分别显示着水电站机组实时运行数据、视频监控影像、生态流量监管影像,能对纳入的50余座小水电站进行"一屏管理、一键控制、无人值守",实现100%实时监测。石站长向实践团演示了具体的监控画面以及接入集控中心的电站分布图,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科技为传统产业带来的变革力量。
实践团向石站长了解生态流量的监测
随后,实践团实地参观了建于1991年的沃洲水电站。站内两台单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发电机,每年可发电300多万千瓦时。从巧英水库输送来的水,经过水力发电后注入长诏水库,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沃洲水电站厂房
第二站:在地运营,小水电惠及民生 次日,实践团深入乡村,走访上贝水电站与欧谭水电站,探寻小水电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点。与集约化智控中心的远程管理模式相配合,这两座水电站注重"在地化运营",通过聘请当地村民承担值守工作,实现能源生产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欧谭水电站工作人员介绍水电站
电站负责人介绍,值守村民的日常工作涵盖多个维度:每日清理引水渠内的树叶及生活垃圾,保障水流畅通;发电时段实时监控机组运行,记录关键参数;对厂房、设备进行保洁维护;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报告。"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却直接关系到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所有值守人员上岗前均需通过系统培训,由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统一组织理论授课与实操考核,确保具备专业操作能力。
上贝水电站工作人员介绍工作日常
这种"家门口就业"模式在新昌已带动6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约3万元,让绿色能源产业真正扎根乡村、惠及民生。
第三站:资产整合,稳定收益守护生态 下午,实践团前往王渡村,与梁德强书记围绕"小水电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展开深入访谈。梁书记回忆,在小水电资产整合前,村集体自主管理电站时,收益高度依赖自然来水,"丰水期能多分点,枯水期可能颗粒无收",稳定性极差。
实践团访谈王渡村梁德强书记
2022年开始,新昌县推进小水电资产整合与改造升级,王渡村将转让小水电所得资金统一投资到新昌县投发集团投资平台,村集体每年可获得6%的年化收益。"现在不管天旱天涝,村里每年都能稳定拿到分红,村民们心里踏实多了。"梁书记表示,小水电的改造不仅带来了稳定收益,更守护了乡村的生态底色。"以前为了多发电,可能会忽略生态流量,现在有了智能监测,水流既保证发电,又滋养了下游的农田和林地。"
王渡村环境
第四站:科普宣讲,播撒绿色种子 实践的最后一天,团队来到新昌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与14位三至六年级的小探索者一起开展"解密新昌小水电,点亮绿色未来"主题科普活动。从水轮转动的千年智慧到亲手制作水力发电模型,孩子们在互动中理解了小水电的原理和价值。
实践团成员科普小水电知识
在动手实践环节,孩子们分组协作完成水力发电模型的拼装。当水流冲击叶片带动发电机运转,小灯泡亮起的瞬间,科学原理在他们心中投下了清晰的倒影。
同学们制作水力发电模型
结语:小水电的大作为 实践调研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新昌县小水电发展的"温度"与"深度"——既通过技术升级实现绿色高效发电,又以民生导向让生态红利惠及千家万户。从设备运转的轰鸣声到村民增收的笑脸,从数据大屏的实时监测到村集体账本的稳定数字,新昌县正以小水电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苔华如米小,也做牡丹开"。新昌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需要"大拆大建",而是要立足本地资源,通过科学整合与模式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当每一滴水的能量被温柔唤醒,每一度电的光明都通向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小水电这个"绿色引擎",正在浙东山区谱写着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撰稿:高睿宇
图源:傅俊颖、梁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