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株洲这片兼具深厚红色底蕴与现代工业活力的土地上,一支来自高校的“瑾居文脉”实践团历经27天深入探索,以秋瑾故居为核心阵地,走进社区基层与产业一线,开创性地将红色基因、社区治理与产业发展实践融入理论宣讲,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模式。
故居焕新声,红色宣讲浸润人心
实践团以秋瑾故居为“大课堂”,精心打造三条主题参观路线,将秋瑾的革命事迹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通过“3+3+3”架构——三条路线、三种形式(诗词诵读会、情景剧、专题讨论)、三类物料(移动展板、革命精神传承卡、仿古教具),让历史“活”了起来。为期8天的24场主题参观活动服务游客576人次,满意度高达94.6%。创新设计的“革命精神接力站”互动装置与“红色记忆”手账本,更让抽象理论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287份诗词抄录作品中,“爱国”“奋斗”“担当”成为最闪耀的关键词。
社区接地气,精准服务破解民生难题
宣讲深入建设街道与泰山路街道,实践团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为老年居民印制大字版提纲、设立“方言翻译岗”;联合社区艺术团编排理论宣传节目;通过“政策大转盘”有奖问答、“我心中的现代化”儿童绘画展、“银龄课堂”智能手机教学等特色活动激发参与热情。一场5小时的活动吸引283人次居民参与,不仅收集47条民生建议,更现场解决12个实际问题,让理论宣讲成为服务民生的桥梁。
车间融理论,产业一线凝聚发展共识
走进中车株洲所总装车间与创新实验室,实践团将宣讲课堂搬到产业前沿。通过参观高铁生产线与专题座谈,以“高铁精神”诠释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内涵。活动提炼出9个工人视角的现代化故事,形成2.3万字的《高铁工人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案例集,让宏大叙事在机声轰鸣中找到生动注脚。
构建长效机制,打造可复制的“株洲样本”
此次实践形成三大创新成果:首创“历史事件-理论观点-现实启示”三位一体讲解法;建立“高校-基地-社区”三方联动机制;推出标准化《秋瑾故居理论宣讲工作手册》。团队更与秋瑾故居签订年度共建协议,在社区设立宣讲工作站,与中车株洲所共建校企合作机制,组建“红烛”志愿服务队,为长效化宣讲奠定基础。
这份“红色引领、多元融合、系统推进”的株洲经验,为同类地区提供了理论宣讲的创新范式。当秋瑾的诗词在故居庭院回荡,当高铁精神在车间引发共鸣,当社区议事亭里政策解读化解民生焦虑,理论的光芒正以最鲜活的方式,照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