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成果,2025年7月23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4名实践队员在史贝贝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素有“华夏文明一枝花”美誉的徐州市青山泉镇马庄村和房上村,开启了一场探寻乡村发展密码的旅程
图片一:实践团在马庄村村史馆前合影
文化礼堂:追溯村史,感悟发展伟力
抵达马庄村后,师生们首先来到了马庄文化礼堂。踏入礼堂,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一段段详实的文字介绍,串联起马庄村的奋斗历程。
在讲解中,队员们了解到,多年来,马庄村历任书记带领村民艰苦创业。上世纪80年代,老支书孟庆喜响应经济建设号召,带领村民在无技术、无设备、无资金的艰难条件下,建成煤矿,为村庄发展攒下第一桶金 。此后,又陆续兴办面粉厂、水泥厂等十多个企业,组建金马集团,使马庄实现了企业化,成为富强村。但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生态保护的需要,马庄积极转型。
图片二:实践团听讲解员讲解村史
2019年,总书记来到马庄村参观绿色环境文明建设,留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更为马庄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村两委的引领下,马庄村关闭污染企业,利用采煤塌陷地打造出碧波万顷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同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先后投资800余万元,建成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神农广场、村史馆等1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让村民在物质富裕的同时,精神也富足起来。
探秘非遗香包:指尖技艺,绣出致富新路
告别文化礼堂,师生们来到马庄香包制作基地,探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奥秘。踏入制作车间,只见绣娘们飞针走线,五彩丝线在她们手中交织出精美图案,形态各异、琳琅满目的香包摆满了展示架,其中,还有习近平总书记同款“真棒”香包,寓意美好,做工更是精巧绝伦。
图片三:实践团在箱包制作处合影
据了解,马庄香包历史悠久,其制作工序复杂,选用天然中草药,经选布、剪样、缝制到装药等十二道工序制作而成,不仅香气独特持久,还具有预防感冒、驱蚊虫等功效。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秀英老人多年来致力于香包技艺传承与创新,带领村民将家庭小作坊发展成规模化产业。如今,香包产业已成为马庄村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解决了本村及周边近千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去年销售额更是突破1400万元 。通过电商直播、与企业合作等多元化销售模式,马庄香包远销各地,小小的香包成为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荷包”。
实践队员们被香包制作工艺深深吸引,队员感慨道:“一针一线都凝聚着传承人的心血,没想到这小小的香包背后有这么大的能量,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史贝贝老师表示:“马庄村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希望同学们能将此次所学所感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
塌陷地蝶变:环境治理的房上答卷
房上村曾受煤矿塌陷影响,生态环境一度脆弱。面对困境,房上村积极响应徐州市“村域经济转型”战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环境治理,向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乡村大步迈进。
图片四:实践团在房上村座谈
在塌陷区综合治理现场,实践队员们看到昔日的采煤沉陷地已变身生态湿地与特色农业种植区。村里引入生态修复技术,种植耐涝耐旱植物,不仅稳固了土壤,还改善了区域小气候。“以前这儿都是塌陷坑,荒草丛生,现在种上了经济作物,既能防沙固土,还能带来收益,一举两得。”当地村民介绍道。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房上村实现了从“生态伤疤”到“绿色家园”的华丽转身,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双提升”行动:文明与治理的同频共振
图片五:房上村积分公示
在房上村,社会文明与社区治理“双提升”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村内设有6个网格点,59名志愿者活跃在各个角落,他们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传播者”与社区治理的“前哨兵”。
从村规民约的宣传普及,到邻里纠纷的调解处理,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感染着每一位村民,让文明之风在房上生根发芽。在社区治理创新方面,房上村推出积分制管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环境卫生整治、孝老爱亲等活动均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享受村内服务。这一举措极大激发了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让房上村的社会文明与社区治理水平迈向新台阶。
家门口的服务站:便捷生活圈的构建
基础设施建设是房上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家门口实践基地”“就业服务基地”和“易风民俗大厅”成为村里的亮点工程。
“家门口实践基地”主要负责村民矛盾调解和生活帮扶,志愿者定期上门走访,及时解决村民生活难题。“就业服务基地”则整合村里闲散劳动力,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而“易风民俗大厅”既是村民举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也是老年人的幸福食堂。村里为老年人提供就餐优惠,解决他们的生活之忧;同时,通过为企业提供午餐配送服务,实现大厅的自我运营,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带来一定收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多元产业促增收:乡村振兴的经济引擎
房上村的集体增收之路多元且扎实,在食堂运营、农产品销售、环境治理项目以及大棚经济等领域多点开花。食堂的运营不仅方便村民,还通过承接村内活动和对外服务增加收入;农产品借助电商平台和线下合作,拓宽销售渠道,提升附加值;环境治理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转化;大棚经济则引入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特色果蔬种植,产品畅销市场。
房上村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千万工程”理念,以党建引领“五治融合”,凝聚村民力量,改善民生福祉。通过此次对马庄村和房上村的实地实践,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也为马庄村与房上村的发展成就所鼓舞。实践队员们表示,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学习动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作者:张鸽 侯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