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经纬嘉洪突击队 “三下乡” 实践纪行——青衫入乡野 山海共振兴

2025-08-01 来源:经纬嘉洪突击队
       2025年7月13日至23日,经纬嘉洪突击队深入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北斗镇大周湖,在当地乡村开启了一场扎根乡土的“三下乡”实践。从传统劳作体验到产业模式调研,从文化基因挖掘到助农直播实践,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连接城乡,在短短数日里触摸到乡村振兴最鲜活的脉搏。
竹语雾韵:传统智慧与科技助农
  初抵当日,队员们在竹林体验砍竹劳作,不仅亲身体悟“留强去弱”的传统农耕智慧,更直观感受到老手艺的当代价值。砍下的竹子经简单处理成为实用晾衣杆,这种“从自然到生活”的转化,恰是竹子从传统建材向文旅体验载体转型的缩影。午后走访灵芝产业园时,高压雾化技术的应用成为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注脚:20微米以下的水雾既能抑制病害,又能滋养伴生植物,直接推动灵芝产量提升15%。而大周湖的生态价值更显多元——湖水既为茶园、灵芝田提供灌溉保障,其原生态景致又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资源,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此落地生根。
茗香科创:生态种植与科技制茶
  次日,队员们走进茶园采摘鲜叶,在“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中,体会到“留芽养树”的可持续智慧——不盲目追求产量,而是为茶树留足生长空间,这是茶农对土地的长久承诺。不施除草剂的茶丛间,杂草与茶树自然共生:盛夏为根系遮阳,枯后化作春泥,既保护了土壤活力,又让茶叶自带清冽回甘。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让队员们明白,生态种植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尝得到的品质根基。
  带着鲜叶进入茶厂,传统制茶工艺在科技助力下提质增效。萎凋环节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结合晨雾实现精准控温;杀青时智能设备稳定火力,既延续“烈焰锁香”的传统,又使损耗降低近两成;揉捻由机器按标准程序操作,最后经师傅手工定形;恒温烘箱替代传统文火炒干,让茶叶香气更浓郁。这些改进未失原本风味,真空包装锁住鲜爽,“草帽元帅”文创包装融入本地特色,让好茶既保有山场本色,又拓宽了外销渠道。品味着茶汤从浓强到醇厚的变化,队员们感受到茶的品质源于茶农坚守的传统方法,也得益于科技的赋能,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桥村行:文脉传承与产业发展
  7月18日的建桥村之行,打开了乡村振兴的另一重维度。走访村民时,一位“候鸟母亲”的期待格外真切。曾为子女教育暂居城市的她,看着家乡茶产业渐成气候,眼里有了返乡的光亮。而这份产业活力的背后,是村里清晰的发展规划——在村党支部座谈会上,村干部介绍了村里的发展情况:沙田柚与烟草的轮作模式让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高铁站通车后的新机遇也让村子有了更多发展可能,大家能清晰感受到古村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求平衡的努力。
  除了产业发展的活力,古村的文脉传承同样动人。在古村巷道中,400年历史的民居群藏着太多故事:明代的木质窗棂、祖庙的麒麟壁画、桅杆石承载的崇文重教传统,都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里的每一块青砖、每一片农田,都在诉说着“保护文脉”与“激活发展”的共生之道,这正是乡村振兴在建桥村的生动体现。
助农行动:直播带货与农文旅融合
  实践进入尾声,队员们将走访中的所见所感转化为具体助农举措。7月19日开启的茶叶专场直播中,丰顺红茶的蜜香与绿茶的清冽通过镜头传递至各地,6.8万次点赞的背后,是当地“合作社+农户”产销模式获得的广泛关注;7月20日的直播则融合多元元素,灵芝的康养价值、云海的自然景观与茶叶的醇厚口感相互映衬,15.2万次点赞让“观云海、品雾茶”的农文旅融合理念进一步传播。
  经纬嘉洪突击队的行动以直播带货为核心,通过镜头将当地特色产品和文旅资源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为乡村特色产业拓宽了展示与销售渠道,也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凝聚了更多关注。
实践落幕约定启程: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从竹林到茶园,从古村到直播间,这场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一的产业升级,而是传统与现代的共生、生态与经济的平衡、文化与市场的共振。正如大周湖的茶香不会因直播结束而消散,队员们播下的种子也将继续生长——未来,队员们将带着专业知识回到这里,让茶文化传播成为“常青藤”,让古村文脉焕发新生,让青春力量真正融入乡村振兴的长卷。而这一切,正是“三下乡”最珍贵的收获:不是完成一场实践,而是与这片土地许下长久陪伴的约定。
    来源:经纬嘉洪突击队
    2025-08-01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