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长安大学“寻脉天汉乡韵,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怀揣着将专业知识融入乡土实践的炽热情怀,在指导老师汤皓添的带领下走进位于陕西省汉中的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金正米业有限公司。此行,队员们将课堂从校园延伸至广袤的田野与轰鸣的车间,旨在以工科专业的独特视角,深度解码“公司+农户”订单农业模式的运作机制与振兴效能,为当地稻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图为队员在金正米业有限公司前合影。李家昊 供图
粮仓里的“安全基石”
步入企业的储备粮仓,高大宽敞的库房,一股特有的谷物醇香扑面而来。巨大的粮垛整齐码放,宛如金色的山峦,无声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与责任的重量。金正米业办公室主任张智伟介绍道,这里存储的并非普通商品粮,而是承担着战略储备功能的省级和市级储备粮,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图为金正米业办公室主任张智伟向实践队介绍公司情况。李家昊 供图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容不得半点马虎。”张智伟强调道。为了确保储备粮的品质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金正米业严格执行“三月一轮换”的刚性更新机制。这意味着每三个月,仓库内储存的粮食就会按计划有序轮换更新一次,新粮入库,陈粮则根据规定流向市场或定向加工。这种看似耗费成本的做法,正是企业筑牢“舌尖上的粮食安全”防线的扎实举措,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的坚决贯彻。队员们触摸着饱满的稻谷,直观感受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基层企业的生动实践。
图为队员参观粮仓。李家昊 供图
现代化生产的“硬核实力”
在张智伟的引导下,实践队队员们走进了大米加工的核心区域——现代化生产车间。机器的轰鸣声汇成一首工业交响曲,空气中弥漫着稻米清新的气息。张智伟如数家珍般带领大家沿着生产线一路参观,详细讲解了从原粮到精米的蜕变之旅。
图为金正米业办公室主任张智伟向队员介绍车间工作流程。李家昊 供图
“大家看,这是初清筛和振动筛,负责去除水稻中的杂物。接着进入去石机,分离石子等重杂质。”张智伟指着高速运转的设备介绍道。队员们紧随其后,亲眼见证了水稻经过砻谷机脱壳、分离筛筛选、碾白、分筛、色选、抛光及包装等全流程自动化作业。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科技的力量和精准的控制。
“我们这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可达1.5万吨,”张智伟指着繁忙有序的设备,言语中充满自豪,“这意味着每天能处理数十吨水稻,满足数万家庭的日常口粮需求。”庞大的规模和高效的自动化程度,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现代农业产业所蕴含的“硬核”科技实力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强大效能。张智伟还特别提到,公司持续投入进行设备升级和工艺优化,确保产品的品质稳定和竞争力提升。
解码“公司+农户”的“振兴密码”
在座谈交流中。实践队师生与金正米业生产经理田建明、办公室张智伟围坐一堂,就本次实践的核心议题——“公司+农户”订单农业模式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这场面对面的交流,成为队员们获取核心认知的关键环节。
图为队员与金正米业生管理人员进行座谈交流。李家昊 供图
田建明首先系统介绍了该模式的核心运营机制。“‘公司+农户’的精髓在于构建稳定的产销闭环。”他解释道,“我们与周边乡镇的农户签订种植订单合同,提前约定收购品种、数量、质量标准和最低保护价。农户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绿色化种植。到了收获季,公司按合同价敞开收购,直接进厂加工销售。” 田建明强调,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种什么”、“怎么卖”、“卖什么价”的后顾之忧,显著降低了市场风险,保障了农民收益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同时,企业也获得了稳定、优质、可追溯的原料来源,为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粮源保障策略上,张智伟进行了补充说明。“我们采取的是‘本地储备粮+外地战略采购’的双轨并行模式。”他介绍道,“本地储备粮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区域应急供应的基石。同时,为了应对市场波动、季节性差异以及满足特定品种需求,我们会通过严格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从国内其他优质稻米产区进行战略采购。”这种灵活互补的粮源策略,确保了金正米业生产线全年365天高效运转无间断,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谈及对农户的支持,田建明特别提到了科技服务。“订单不仅仅是收购合同,更包含了技术服务。”他表示,公司会定期组织农技专家下乡,为签约农户提供选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全程技术指导,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绿色生产技术,帮助农户提升种植水平和稻米品质,实现增产增收。这体现了“公司+农户”模式中,企业带动产业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深层作用。
金正米业的担当,远不止于经济层面的订单合作。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方面的具体实践,也给实践队员们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企业发展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的滋养,反哺乡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张智伟表示,公司积极出资并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持续投入资金用于修缮和硬化乡村道路,改善交通条件。针对乡村中的困难群体,金正米业推行了“包办帮扶”机制。张智伟介绍:“我们建立了困难家庭档案,帮扶内容根据家庭实际需求精准定制,可能是提供生产物资、帮助解决就业、医疗救助支持,或是节假日的慰问关怀,力求扶到点上、帮到根上。”
在教育帮扶领域,金正米业的投入尤为坚定和持续。“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张智伟动情地说。公司设立了专项助学金,坚持每年向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学生发放。“我们的助学金标准是每人每年4000元,这个额度是根据实际调研确定的,希望能切实减轻这些孩子求学路上的经济压力。” 这些助学行动,不仅给予了经济支持,更传递了社会关爱,为乡村人才培养和未来振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青春智慧搭桥,赋能振兴未来
此次深入金正米业的实践活动,对长安大学的学子们而言,远非一次简单的参观学习。它是一次将书本理论置于火热实践中的深度检验,也是一次工科思维赋能传统产业的创新探索。
在与田建明经理、张智伟主任等企业管理者的深度交流中,队员们不仅获取了关于“公司+农户”模式运行机理、企业粮源策略、现代化生产管理的第一手详实资料,更深刻理解了龙头企业如何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乡村面貌、培育未来人才等多维度上主动担当作为。
通过这次“零距离”接触现代农业产业链的脉动,长安大学的青年学子们成功搭建了一座连接校园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坚实桥梁。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此行所见、所学、所思带回校园,融入后续的专业学习和研究中,并立志未来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