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为响应国家为响应“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国家政策,兰州理工大学“探耕地之基,筑振兴之路”赴西北地区实践调研团于2025年7月13日-14日深入乡村,实地调研,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撂荒耕地,开展了针对黄土高原撂荒耕地的专项调研活动,以科技赋能耕地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上午,团队成员怀揣着对耕地保护的责任感,深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乡村地区,通过实地调研与技术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工作,团队成员不仅通过收集多源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构建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揭示撂荒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而且通过外业调查验证遥感提取结果,确保数据准确性。下午,实践队员系统收集了高分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数据及地面实测的土壤样本、作物生长记录等信息,成员们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进行坐标校准,逐一核对地块边界与作物类型,将海量原始数据整理为标准化的时空数据集。

7月14日上午,为验证技术模型的可靠性,实践团队成员分为三个小组,对遥感识别出的200余个疑似撂荒地块进行实地核验。成员们徒步穿越田间小道,逐块记录土地现状:有的地块长满杂草,犁痕依稀可见;有的则被临时用作堆场,硬质化痕迹明显。实践队员用手持GPS定位边界,拍摄现状照片,还与留守农户深入交流,详细询问撂荒时间、原因及复耕意愿,形成了详实的“撂荒耕地档案”。经比对,遥感提取结果的准确率达91.5%,为模型优化提供了关键依据。

7月14日下午,实践队员精心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宣传册和调查问卷,用“调查”解读“耕地保护法”条款和复耕补贴政策,配上当地常见的“撂荒前vs复耕后”对比图片,直观展现耕地利用的经济价值;针对年轻农户,成员们拍摄了5期短视频,演示如何通过手机APP查询自家耕地的遥感影像,讲解“免耕播种”“有机肥替代”等适用于黄土高原的轻简化技术,不少农户看完后主动询问复耕技术细节,甚至邀请队员到自家地块现场指导,形成了“科技赋能+群众参与”的良好互动氛围,提高公众对撂荒耕地治理的重视。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兰州理工大学学子将专业知识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的生动实践,也为推动西北地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青春力量。团队成员表示,将持续跟进调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让科技之光照亮田野,为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