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我国湿地生态保护现状,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2025年7月中旬,河海大学“鹤舞盐滩,潮涌湿地”盐城湿地调研小分队、“鹤韵盐州”盐城湿地调研实践团、“观潮问鹤,寻绿探源”盐城湿地调研团、“润乡探亲”新污染物治理与河长制调研实践团访盐城水利传奇,助生态红韵交融实践团联合走进江苏省盐城市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围绕生态调研、人物参访、员工采访与公众宣讲四大方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立体化、多角度参与到湿地保护行动中。
图1:工作人员带领实践团学习调研
7月10日,实践团队赴东台条子泥湿地开启“潮汐湿地生态考察”行程,首站踏入条子泥湿地科普馆。工作人员介绍了条子泥的潮汐地貌、候鸟迁徙通道、退渔还湿工程。
在科普馆多媒体厅,实践团队观看了专题纪录片《潮起条子泥》。队员们紧盯屏幕,围绕“退渔后的鱼塘如何转化为候鸟食源地”“当地村民如何参与湿地巡护”等内容认真做着笔记,不时举手向工作人员请教“护鸟公约”的具体内容。
图2:实践团观看学习湿地科普短片
7月14日,实践团队从丹顶鹤博物馆开始实地走访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队员们围绕博物馆内湿地生态地图与丹顶鹤迁徙路线图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并记录细节。工作人员介绍,景区依托“生态承载力监测系统”进行游客调控,并依据功能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实现科学保护与生态研学的平衡。
图3:实践团在馆内合影
在丹顶鹤博物馆报告厅,实践团队观看纪录片《一个真实的地方》,并围绕鹤类追踪技术、湿地调控方式及村民参与管理等方面开展记录。
图4、图5:实践团观看纪录片《一个真实的地方》
随后,实践团队走进丹顶鹤繁育基地,与科研人员深入探讨雏鹤饲料配比、野化训练流程及放归评估体系等问题,并注意到基地植物种植与野外湿地环境的一致性,展现出科学保护的严谨性。
图6:讲解员带领实践团观察丹顶鹤
7月15日,实践团队前往参观因保护白天鹅牺牲、被追封为革命烈士的生态人物徐秀娟的故居。讲解员详细介绍其事迹,并带领团队步入故居实地参观。
故居陈设简朴,摆放着徐秀娟使用过的水杯、笔记、纸张等物品。成员们认真观察并驻足记录,透过生活痕迹感受到这位青年护鸟人的朴素与坚毅。
图7:团队步入徐秀娟故居图 8:团队驻足观看展柜遗物
在墙上的诗句中,成员们特别留意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楷模”这一行字,纷纷合影留念。这次参访让队员们更加具体地理解了“生态信仰”的含义。
图9:成员感受生态精神
7月16日在与保护区科研人员的深入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到湿地保护是一项涉及生态监测、科研攻坚、工程防护、技术创新的系统工程。科研人员介绍,目前已建立“鸟类研究中心”“科研监测科”等专职部门,定期统计动植物种群数据、水质变化、生态演替趋势。
图10:工作人员讲解繁育成果与应用技术
面对繁殖期放飞干扰、夏季蚊虫密集等挑战,工作人员通过种植防蚊植物、布置捕蚊装置等方式进行调控。2025年共人工繁育丹顶鹤68只,育成率达100%,加上野外繁殖的15只,总数量达83只,累计野化放飞逾百只。
科技也在保护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胚胎监测仪可实时监测鹤蛋发育情况,机器孵化、光照调控等技术进一步提升育雏效率,卫星定位装置实时追踪放飞丹顶鹤的活动路径。
图11:工作人员讲解胚胎监测系统与追踪设备
此次采访让团队成员对“生态保护”有了更理性、系统的认识,也为今后的科研学习注入了方向与动力。
7月17日,实践团队联合在盐城市新洋港居委会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湿地保护知识”社区宣讲活动。
图12:居委会宣讲

图13:宣讲人讲解人类活动干涉对湿地影响
宣讲前,团队成员分发调查问卷,调研居民湿地认知情况;宣讲中,宣讲人以“湿地是什么”为切入点,重点围绕“湿地三大功能”“人类活动影响”“本地典型湿地”等内容展开讲解,向居民清晰介绍湿地类型、生态价值与保护困境,并结合图示和案例提高参与性。
图14:居民专注聆听与交流
整场宣讲中,“社区参与”“生态法治“个人行为改变”等关键词引发共鸣。宣讲人引用国内外典型案例,引导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湿地保护理念。
7月18日,实践团队继续前往亭湖区黄尖镇兴农村和滨海县东坎街道炊北社区开展湿地知识科普。志愿者将湿地保护知识与居民日常紧密结合,强调“候鸟迁徙路线”“湿地生态修复”等内容,吸引更多基层群众参与讨论与学习。
图15、图16:实践团分别在兴农村与坎北社区的合影
此次调研实践,从走进保护区、学习人物精神、挖掘科研技术到深入社区宣讲,构建起理论学习、实地调研与社会参与的闭环,真正让“生态文明”成为青年学子可以行动、可以传播的核心议题,既强化了同学们对生态系统的认知深度,也提升了其沟通表达、调研设计与社会参与能力。成员们表示,今后将在专业学习中继续关注生态议题,积极参与湿地保护行动,以青年之力守护自然生态的底色。
文字作者:蒋琪峰、梅锦轩
图片作者:刘新源、张扬、汪磊、黄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