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季,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皖”顷碧绿社会实践团队聚焦生态补偿机制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路径,先后深入安徽省太湖县程岭村、金寨县李桥村、黟县大同村,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研等方式,开展了扎实丰富的社会实践,探寻以生态补偿为纽带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的乡村振兴有效路径。
图1:“皖”顷碧绿实践团队成员在程岭村合照黄绮越供图
一、机制创新助产业,茶旅融合显成效 7月11日,“皖”顷碧绿团队的队员们在程书记的引领下,先走进村委会会议室。“产业要发展,机制是关键。”程书记泡上云雾茶,讲述了村里“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从修建茶产业道路、完善节水设施,到搭建加工仓储中心,再到毛竹初加工厂开发特色产品、黑猪产业的创新发展,程书记一一进行了介绍。随后,队员们前往避暑山庄,与本地茶产业经营者童总交流。为实地了解茶旅融合发展情况,队员们参观了由村民老宅改造的民宿,了解了“采茶体验套餐”等项目,亲身感受了“茶叶+旅游+文化”的融合模式。调研中,队员们用脚步丈量茶园,用镜头记录产业发展场景,深刻体会到机制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图2“皖”顷碧绿实践团队成员与程岭村书记访谈陈曦梦供图
图3:“皖”顷碧绿团队与茶园负责人合影张梓昱供图
图4:茶园负责人向“皖”顷碧绿实践团队队长介绍特色云雾茶陈芮敏供图
二、闭环机制促参与,生态补偿富民生 7月21日,团队走进李桥村,团队以问卷调研为切入点,与村委会工作人员围坐一起,认真记录村庄生态补偿项目的细节,并收集村民对补偿资金发放、项目参与意愿等方面的心声。随后,队员们与村工作人员展开深度访谈,在村委会会议室,工作人员结合村庄规划图,讲解了“政府主导+村民参与+市场反哺”的闭环机制,以及“以工代赈”如何激发村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队员们还与摆摊村民交流,了解“赏花经济”“地摊经济”带来的实惠,切实感受到生态补偿让乡村“绿起来”又“富起来”的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能。当然,村庄面临的技术和规模挑战,也让队员们意识到生态补偿机制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仍需不断完善。
图5:李桥村村干部认真填写生态补偿项目调研问卷张梓昱供图
图6:团队成员与李桥村工作人员深入访谈张梓昱供图
三、横向补助护生态,多元共治成合力 7月24日,团队走进黟县大同村,这里是黄山市核心饮用水源地上游,水系滋养着农田,更是宏村景区的“生命之源”。队员们先沿着溪流深入村庄腹地,俯身触摸溪水,观察水质,直观感受村庄的生态环境。随后,队员们来到水库大坝,在村书记助理的讲解下,了解野生生物与水源保护的相关情况。在村委会会议室,团队与村党支部朱书记深度交流,详细了解“横向补助”生态补偿机制的运作,包括下游受益方对上游的补偿方式、补偿款与水质检测结果挂钩的机制以及资金管理的民主程序等。这种机制还吸引了多元力量:桃花源基金会协助管理“社区保护地”,“绿满江淮”捐赠青梅苗,陶氏化学等企业公益支持……“绿色信誉”让大同村从“受助者”变成“可靠合作伙伴”,形成良性循环。
图7:“皖”顷碧绿实践团队成员在大同村溪流边观察水质陈芮敏供图
图8:“皖”顷碧绿实践团队成员在高竭水库边听村书记助理讲解黄绮越供图
图9:“皖”顷碧绿团队与大同村朱书记进行深入交流张梓昱供图
四、实践总结明路径,生态民生双兼顾 “皖”顷碧绿团队在三个村庄的实践中,通过与村干部、村民、产业经营者的深入互动,全面了解了不同村庄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上的创新举措。团队成员将实践中收集到的信息、感受到的变化进行梳理总结,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机制创新。从程岭村的“产业联动”,到李桥村的“生态补偿”,再到大同村的“横向共治”,“皖”顷碧绿团队的调研之路,也是解码乡村振兴的“破题之路”。三个村庄虽路径不同,却共同印证着一个道理:以生态为基、以机制为桥、以民生为本,才能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幸福靠山”。
此次实践,队员们不仅记录下皖乡大地的生动实践,更深刻体会到青年学子的责任。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乡村调研,把基层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振兴方案”,用青春力量助力更多乡村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向奔赴,让“皖”美画卷在更多乡土间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