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成都,暑气蒸腾,却挡不住一群年轻人的热忱脚步。7 月 1 日至 7 日,青衿笃行暑期实践队的 20 名队员走进成都市新都区观山朗诗樾社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以 “服务社区、传递温暖” 为宗旨,为社区老人送去贴心关怀,为公共空间拂去尘埃,更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给孩子们种下垃圾分类的环保种子,让青春力量在基层服务中绽放光彩。
银发关怀:用陪伴织就暖心网络
“小王啊,你们真是比我家孙辈还贴心!”76 岁的张奶奶坐在轮椅上,看着队员们为她整理衣柜时,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在成都观山朗诗樾社区,像张奶奶这样的独居老人有很多户,子女多因工作繁忙难以常伴左右。实践队抵达社区,第一时间便与居委会对接,拿到了特殊老人的名单,随即展开 “一对一” 帮扶。
队员们每天分成 5 个小组,带着提前准备的牛奶和水果上门探访。除了帮老人打扫房间、清洗衣物,他们更注重精神陪伴:陪 82 岁的孙爷爷下象棋,听他讲过去在工厂工作的故事;给视力模糊的陈奶奶读报纸,讲解最新的养老政策;用手机为不会操作智能设备的老人预约社区体检。“有个队员发现刘爷爷的药快吃完了,特意记下药名帮他去药店购买,还在药盒上用大字标注了服用时间。” 社区居委会主任王芳说,这些细节让老人们深受感动,不少老人提前一天就坐在窗边等队员们来。
7 月 6日,实践队还在社区活动中心组织了一场 “银发茶话会”,邀请 20 位老人参加。队员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合唱《听我说谢谢你》,还教老人们用智能手机拍摄短视频。70 岁的周奶奶第一次成功用手机记录下活动瞬间,激动地说:“现在我也能跟孙辈分享生活了!”

图 1队员给社区居民赠送艾草
环境整治:让社区角落焕发新颜
“这里的杂草长得比花还高,我们清理干净吧!”7 月 2 日清晨,队员们拿着扫帚、铁锹等工具,开始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全面清扫。观山朗诗樾社区建成已有 10 年,部分绿化带、楼道角落积累了不少垃圾和杂物,不仅影响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
实践队分成三组,分别负责绿化带清理、楼道保洁和垃圾分类点整理。在 3 号楼前的绿化带里,队员们顶着 35℃的高温,徒手拔除杂草,搬运废弃家具。汗水浸透了队服,手上磨出了红痕,但没有人叫苦叫累。“看到原本杂乱的角落变得整洁,特别有成就感。” 队员孙金秀擦着额头的汗说。针对社区垃圾分类点时常出现的混投现象,队员们还重新张贴了分类指引海报,并用粉笔在地面画出清晰的投放区域标线。
经过三天的集中整治,社区 20 个单元楼道的墙面污渍被彻底清除,8 处绿化带恢复了整洁,垃圾分类准确率明显提升。居民刘先生在业主群里发了一组对比照片,配文:“感谢这些年轻人,让我们的家园焕然一新!”
环保课堂:给孩子播撒绿色种子
“同学们知道吗?一节废电池扔进土壤,会污染一平方米的土地 50 年!”7 月 6日下午,社区活动中心的教室里传来生动的讲解声。队员们化身 “环保老师”,为 30 名社区儿童开设了 “垃圾分类小课堂”。
课堂上,队员们用动画短片展示垃圾对环境的危害,通过 “垃圾卡片分类竞赛” 让孩子们掌握分类技巧。一名10 岁的小女孩拿着一张 “废塑料瓶” 卡片,快速跑到标有 “可回收物” 的区域,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原来吃剩的骨头是其他垃圾,不是厨余垃圾呀!” 她恍然大悟地说。除了理论讲解,实践队还带领孩子们开展 “垃圾分类我践行” 活动,分组在社区捡拾垃圾并正确投放。7 岁的王语涵捡到一个被丢弃的塑料袋,认真地说:“老师说这个要扔进蓝色垃圾桶,我要做环保小卫士。”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为每个孩子发放了自制的 “垃圾分类手册” 和环保书签。社区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孩子回家后还教我们怎么分类呢!”

图 2队员在垃圾桶前给社区孩子介绍垃圾分类知识
青春接力:让温暖延续在社区肌理
7 月 7日,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接近尾声。在总结会上,队员们分享着收获:“这次活动让我明白,基层服务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用心做好每件小事就很有价值。”“看到老人和孩子的笑脸,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观山朗诗樾社区居委会向实践队赠送了 “青春建功社区,爱心温暖人心” 的锦旗。社区主任说:“这些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让社区充满了活力与温情。”
实践队队长王宇杰表示,虽然活动结束了,但他们与社区建立了长期联系,后续将通过线上方式持续关注老人需求,并为社区儿童提供课业辅导。“三下乡不是终点,而是我们服务社会的起点。”
夕阳下,队员们与社区居民挥手告别,不少老人和孩子自发前来送行。这场跨越代际的温暖邂逅,不仅为社区带来了看得见的改变,更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了关于青春与奉献的深刻印记。正如一位老人所说:“这些年轻人就像夏日里的清风,吹来了希望,也吹暖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