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三下乡”|红土测“干”·云端探“碳”:博士硕士团科技解码八桂生态密码

2025-07-31 来源:“青山青衿,兴乡实耕”乡村振兴实践团
  
  引言:湘江学子科技赋能,守护八桂绿水青山
  盛夏七月,骄阳淬炼青春本色。2025年7月12日至7月18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青山青衿,兴乡实耕”乡村振兴实践团,以5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组成的精锐力量,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挺进广西生态腹地(百色市乐业县花坪镇刷把村和玉林市北流市六靖镇大鹏村)。此行剑指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聚焦旱情胁迫下的生态韧性与国家公园级碳库精准计量两大命题。在百色雅长林场:这片守护滇黔桂生态屏障的红色沃土,倾听干旱胁迫的生态脉动;于北流大容山:桂东南水源命脉与国家森林公园,破译森林碳汇的空间密码。这是一次高学历团队以尖端科技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亦是新时代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绿色担当宣言。
  (团队成员合影)
  第一站雅长林场:科技解“干”忧,红土铸绿魂
  1.硬核科技,诊脉旱情生态链
  面对雅长林场季节性干旱加剧的生态警报,团队启动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全息监测:(1)LI-COR7810土壤呼吸监测仪:布设于典型坡地,高频捕捉土壤碳通量动态,预警区域碳汇功能稳定性危机。(2)LI-COR6800光合仪锁定香合欢:对该抗旱先锋树种实施光合光响应曲线体检,定量解析光能转化效率为筛选抗旱树种、优化林分结构提供生理证据。(3)分层土壤采样深化认知:挖掘剖面至母质层,同步分析水分特征曲线与微生物群落,为生态修复方案植入科学基因。
  (操作LI-COR6800监测香合欢叶片  车佳禾 摄)
  2.乡音灼灼,旱魃下的生计与期盼
  走进花坪镇,团队深入林场周边村落,与一线生态守护者——当地村民进行面对面交谈。访谈聚焦于干旱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感知(果树收成、生活用水情况)、社区生态保护实践的参与度与难点(森林防火巡防工作难度)以及对外部科技支持的需求期盼(抗旱树种推广),村民“守着青山却为水愁”的叹息撼动人心。
  3.红色铸魂,科技报国的精神灯塔
  实践期间,团队专程赴百色起义纪念馆追忆峥嵘岁月。馆内,邓小平、张云逸等革命家领导百色起义的壮举、“工农武装割据”的星火燎原之势,令团队成员深感震撼。红色基因在八桂大地的传承,与如今科技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在此刻产生了强烈共鸣。科技抗旱的战场,正是新时代青年赓续红色基因、守护绿水青山的考场。
  第二站大容山:精测森林碳库,云端赋能“绿”动
  1.空地协同,绘制三维碳图谱

  瞄准大容山国家公园级碳库精准计量,团队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1)厘米级RTK及全林每木调查:在针阔混交林样地,实测林木胸径-树高-冠幅,建立地上生物量黄金数据库。(2)无人机三维点云扫描:通过多角度倾斜摄影,解析林冠层高度郁闭度、亚乔木空间分布格局。点云模型与地面数据耦合,实现大容山生态价值数据化。
  (RTK精准标定样方边界 车佳禾 摄)
  2.村民议事厅:绿美经济的共富密码
  团队成员走进森林公园周边乡镇,围绕“森林就是幸福不动产”主题,与村民畅谈森林资源带来的福祉。话题涵盖对大容山申报碳汇项目的知晓度、对生态康养旅游发展的见解、对沉香等特色高值林产品开发的期待。村民们“既要绿水青山好空气,也要鼓起腰包好生活”的朴素愿景,为团队思考如何打通生态价值转化“最后一公里”提供了鲜活的在地视角。
  (与六靖镇当地村民交流当地树木和土壤情况 车佳禾 摄)
  3.科普直播:破除科研“高墙”,沉香触达万家
  实地探访当地沉香油加工环境,了解传统加工技艺。团队充分发挥科研背景的公信力与新媒体传播力,开启了“解密沉香·话绿美大容”科普公益直播。运用植物学、生态学知识,生动讲解沉香树种的稀缺性、独特结香原理的自然生态价值,揭晓沉香“木中钻石”的奥秘与药用文化价值,展示沉香油/手串等产品作为绿色产业的代表。
  (直博科普沉香生态价值 车佳禾 摄)
  结语:青山足迹,青春答卷
  七日跋涉,一曲红绿交融的青春壮歌:在雅长,团队成员用数据链倾听旱区森林的呼救,让革命热土照亮科技报国之路;在大容山,以厘米级碳账本量化生态家底,用科普直播破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密码。俯身解读土壤呼吸曲线,操控无人机掠过林海,团队成员以行动作答:中国青年,永远是绿水青山最坚定的守护者与赋能者!
    来源:“青山青衿,兴乡实耕”乡村振兴实践团
    2025-07-31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