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0日,微光成炬实践团队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眉山村,开展“民族亲如石榴结,教育彝兴暖童心”主题家访活动。团队成员们走访了小英莫(化名)、王军(化名)、李小航(化名)和林小明(化名)四位不同背景的孩子家庭,见证了乡村振兴政策下农村教育的真实图景,也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坚实成果。
民族团结共筑梦,家庭教育显温情 在彝族女孩小英莫(化名)家中,团队成员看到了民族团结的温暖缩影。小英莫的父亲是当地村干部,母亲操持家务,夫妻俩全力支持女儿的种植爱好,家中摆满她培育的植物幼苗。“孩子喜欢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父亲笑着说。前些年,小英莫听力受损,父母及时带她就医手术,如今已完全康复。这个被爱包围的家庭,正是凉山州基层干部家庭重视教育、紧跟政策发展的生动写照。
党的政策惠民生,安置新居暖人心 在林小明(化名)家中,团队成员看到了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林小明一家住进了明亮整洁的新居。父亲感慨道:“当时政府给了我一把钥匙,是一间修得很好的房子,里面什么也没有,却觉得什么都有了。”尽管家庭条件有限,父母仍坚持让孩子参加补习班,并注重劳逸结合的教育方式。团队成员张若鹏鼓励孩子“多读书、看世界”,这既是家庭的期盼,也是乡村振兴中“扶智同扶志”的深刻体现。
健康与教育双重挑战,巩固脱贫成果在路上 在王军(化名)的彝族家庭中,团队成员看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艰巨性。母亲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父亲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四个孩子的教育支出让家庭压力倍增。尽管当地学校减免了部分费用,但隐性成本仍让这个家庭步履维艰。王军是家中长子,课余照顾病母和弟妹,农忙时下地干活。但他仍坚持用二手手机自学摄影,记录家乡点滴,在短视频平台积累了一定作品和粉丝。
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防止因病返贫、因学返贫,仍需持续的社会关注和政策支持,让大山的梦想飞出山外。
留守儿童盼关爱,教育帮扶托希望 五年级学生李小航(化名)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她与奶奶相依为命,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奶奶腿脚不便却仍坚持种地,而李小航因教育资源匮乏,学习基础薄弱。这一案例凸显了乡村振兴中“教育均衡”的重要性。成员们记录下孩子的需求,计划后续对接助学资源,助力打破“贫困代际传递”。

暮色中,团队踏上归程,心头却萦绕着孩子们的笑脸:小英莫的荔枝幼苗、林小明的奖状、王军的摄影作品、李小航渴望的眼神……队长张馨文表示:“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团队将持续汇聚社会爱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民族团结贡献微光力量。”
此次家访活动不仅展现了凉山州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也揭示了教育振兴面临的挑战。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社会力量正加入这场“爱的接力”,共同托起山区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