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韵传濉溪 携手筑童心
夏日的濉溪草木葱茏,青春的力量温暖童心。近日,淮北师范大学法韵小喇叭志愿服务队响应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在濉溪县青少年宫启动少先队实践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法学、社会学等专业学生组成的志愿团队,以“全人教育”为导向,为当地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送上涵盖法律启蒙、心理疏导、文化传承、环保实践及跨学科学习的“成长大礼包”,用专业与热爱编织出孩子们的多彩假期。
法治启蒙:让规则意识扎根童心
“现在开庭!”随着小“法官”稚嫩却严肃的声音响起,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校园法庭”在青少年宫拉开帷幕。孩子们分别扮演法官、律师、证人,沉浸式体验庭审流程,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厘清“校园霸凌”案例中的责任与权利。“原来法律离我们这么近!”参与扮演的小朋友在活动后认真说道。
这是团队法治教育的缩影。在“班级宪法制定”活动中,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分组讨论,从“课堂发言规则”到“互助约定”,将抽象的“宪法精神”转化为可触摸的集体约定。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微课堂穿插其中,通过漫画手册和情景问答,帮助孩子们认清自身权利边界,筑牢自我保护的“法治防线”。
心育护航:用彩虹点亮成长天空
“把不开心画成乌云,再给它画上太阳——”在“心灵彩虹桥”情绪管理课上,志愿者正带领孩子们做“情绪魔法”游戏。通过“气球呼吸法”“情绪猜猜乐”等互动,孩子们学会识别喜、怒、哀、惧,并掌握简单的调节技巧。而在“色染童真”绘画疗愈坊,斑斓的画笔成为心灵的语言:有的孩子画下与在外打工父母的“云端拥抱”,有的则用星空表达对未来的憧憬。
“每个孩子的情绪都值得被看见。”团队指导老师周梦云介绍,活动特别设计“双线干预”模式,显性课程教授情绪管理技巧,隐性通过校园情景剧排演(融入反霸凌主题),让心理健康教育如春雨般浸润童心。
文脉传承:在研学中厚植家国情怀
淮北市博物馆的展厅里,一群“小小寻宝者”正拿着任务卡穿梭。“这件青铜器上的花纹,是不是和奶奶剪的窗花很像?”孩子们在志愿者引导下,从文物中探寻淮海地区的历史脉络。红色故事会上,淮海战役中“小通信兵冒死送情报”的事迹,让在场孩子红了眼眶,纷纷表示“要像英雄一样勇敢”。
传统民俗课堂同样热闹。孩子们跟着志愿者学剪“福”字窗花,在折纸、剪裁中感受非遗魅力。“原来老手艺里藏着这么多智慧!”一位小朋友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向镜头展示。
绿动少年:以行动践行环保担当
“这片垃圾要分去‘可回收’桶!”在“绿心童行”环保计划中,孩子们化身“环保小卫士”,分组参与校园植树、社区垃圾清捡。烈日下,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挡不住他们的热情。垃圾分类挑战赛上,“塑料瓶属于哪一类?”的抢答声此起彼伏,趣味互动让环保知识入脑入心。
更令人动容的是社区环保议事会。“我建议超市少用塑料袋!”“我们可以在小区设旧物交换角!”孩子们稚嫩的提案里,透着对家园的深切关怀。正如志愿者徐家彤所说:“让环保从‘知道’到‘做到’,就是最好的成长教育。”
跨界融合:用课堂打开世界之窗
“东北的雪能堆成城堡,海南的椰子能当帽子——”在“中国省份地理讲堂”上,志愿者用地图拼图、方言故事带孩子们“云游”祖国。从陕西兵马俑到云南泼水节,一个个生动案例让地理知识变得鲜活。而在“科技小实验”环节,孩子们动手制作简易净水装置,在实践中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
跨学科的魅力不止于此。“法律+心理”“文化+科技”的课程设计,让知识不再孤立。正如团队负责人陈彭展所说:“我们希望打破学科界限,让孩子们看到世界的多元与联结。”
据悉,本次少先队实践营暑期社会实践是淮北师范大学法韵小喇叭服务队深耕儿童关爱领域的又一实践。团队依托法学、社会学专业优势,构建“政-校-社”协同体系,形成可复制的志愿服务模式。“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就知道所有付出都值得。”志愿者们的话道出心声。
未来,服务队将持续完善活动内容,让法治精神、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用青春力量护航童心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