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初入黟境识古韵,“黟”见倾心是碧山

2025-07-31 来源:“耘梦古镇,摹续黟韵”暑期实践团队

初入黟境识古韵,“黟”见倾心是碧山

  汝恩琦 张梦 吴玉婷

  为深入调研古村落文化保护与生态发展现状,7月13日,安徽师范大学“耘梦古镇,摹续黟韵”暑期实践队的11名队员,在碧山阳光之家负责人胡建新老师带领下,走进碧山村新景点“石枧流虹”。这片被当地人称作“碧山后花园”的秘境,正成为实践队观察乡村振兴中“文化传承与生态守护”的生动案例。

启程:从“靠山邸”开启探秘之旅

  下午三点,胡老师安排的观光车载着队员们驶向行程首站——“靠山邸”,门上用石头在水泥墙面上拼出对联“枧溪碧山,天上人间”。经营者江霞阿姨热情地为大家沏茶,稍作休整后,众人从“靠山邸”后门开启登山之旅。胡老师介绍,这座山由党支部委员钱时安承包改造,15年间他种下600多棵树,凭一双手默默打造出这片少有人知的“后花园”。江阿姨也笑着说:“这些年看着树一棵棵长大,路一步步修通,比啥都开心。”

  图为靠山邸正门和门口的对联(安徽师范大学 吴玉婷 提供)

溯源:碧山的千年历史脉络

  登山途中,胡老师向实践队员们娓娓道来碧山村的悠久历史。碧山村历史可追溯至隋代,古称黄陂,又名三都,为明代黟县十二都之一,是古黟传统说法中“三、六、九都大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宋时正式得名碧山,明清时期走向兴盛。尽管名气不如西递宏村那般响亮,却也因此多了一份谦逊与低调。相传诗仙李白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描绘的便是此地。这里不仅历史底蕴深厚,还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如北宋政治家汪勃、清代书法家汪联松、近代教育家汪达之等。

  图为胡老师为队员们介绍碧山村的历史(安徽师范大学 吴玉婷 提供)

驻足:织女亭的神话与人间意趣

  行至“织女亭”。这座亭子坐落于突兀的山崖上,四周镂空,用棕榈覆盖,在这里,队员们不仅能近看漳河破谷吐泻,挤出孝子桥脱缰而去,拍崖震耳;还可远眺村落点缀,良畴连绵。而旁边石头上刻着的“织女牛郎栖碧山,冲破天规返人间”,既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丰富了地方文化内涵,又传递出对真情、自由与人间烟火的赞美。众人在此稍作休息后,顺着陡峭的梯子下去,回到了大路上。胡老师笑着打趣道:“这寓意着从‘仙境’回到‘人间’咯!”

  图为队员从梯子下山回到大路上(安徽师范大学 吴玉婷 提供)

凝视:南宋摩崖石刻与古寺残影

  继续前行,队伍邂逅了极具历史价值的南宋摩崖石刻——章山题壁。这处石刻高10米、宽5米,其上共有楷书166字,每字高20厘米。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汪氏十二乡贤”游览遵孝寺时,兴之所至,欣然题词,便留下了这珍贵的文化遗迹。石刻下部还有部分模糊的佛经石刻,历经岁月侵蚀,虽字迹难辨,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其东侧曾有一座辉煌一时的遵孝寺,在当时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据记载,这座寺庙规模宏大,僧侣众多,终年香火旺盛,见证了无数的佛事活动与信徒的虔诚祈愿。“可惜啊,这么一座名寺,明朝时毁于大火了。”胡老师指着散落的砖石叹息道。这些残垣断壁,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让人不禁对历史的兴衰变迁感慨万千。

畅饮:老牛棚的山泉与生态密码

  队伍随后到了老牛棚,这里草木葱茏,一汪山泉从岩石缝隙中汩汩涌出,汇聚成一汪清潭,水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队员们纷纷捧起山泉水一饮而尽,甘甜清冽的滋味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不少人在溪水边与形态各异的怪石拍照打卡,伸手触摸山泉的凉意,爽朗的笑声在山谷间回荡。

  “这水是深山过滤来的,干净得很!”胡老师笑着说,碧山作为黟县自来水厂的一级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环境极佳,植被覆盖率高,茂密的森林如同天然滤水器,让每一滴泉水都经过层层净化,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同时,发源于黟县盆地以北的漳河与霁水,贯流全境。漳河自北向南流经碧山、宏村等地,霁水则蜿蜒穿梭于村落田野间,最终一同滋养着整个黟县盆地的沃土,不仅为沿岸的农田灌溉提供了充足水源,更孕育了当地独特的农耕文化和人文风貌。

  图为大家在山谷间的石头上合照留念(安徽师范大学 吴玉婷 提供)

终站:孝子桥的岁月与“孝”文化传承

  最后一站是孝子桥,这座横跨漳河的单拱石桥静卧在青山绿水间,青灰色的桥身饱经风霜,桥面上深浅不一的凹痕是岁月留下的印记。“原名枧溪桥,唐代建的,宋代因附近的笃孝寺而改名‘孝子桥’,历经多次重修,算是见证了好几朝的风雨呢。”胡老师指着石桥讲解道。站在桥上,能看到漳河水流潺潺,两岸绿树成荫,远处村落炊烟袅袅,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队员王同学忍不住感叹:“踩着千年的石头,看着流水,好像能摸到历史的温度。”据当地志书记载,孝子桥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冲,还因“孝子”之名承载着当地对孝道文化的推崇,桥畔曾有碑刻记载着与笃孝寺相关的孝亲故事,虽历经沧桑部分已损毁,但“孝”的文化内涵一直融入在这座古桥的记忆里,成为碧山人文脉络中鲜活的一环。

  图为大家在孝子桥合影留念(安徽师范大学 吴玉婷 提供)

  此次碧山行,队员们不仅领略了“石枧流虹”交融的自然与人文之美,更看到这片“后花园”在当地人的守护中,既留存着古韵的根脉,又生长着新生的活力,正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返程途中,大家不禁想起在碧山阳光之家朝夕相处的55位少年,将安全、快乐与知识传递给他们,是实践队肩负的责任;而让碧山这份兼具自然灵秀与人文底蕴的独特魅力持续绽放,则是对这片土地未来发展的深切期许。安徽师范大学与碧山的双向奔赴,正为这里的明天注入着蓬勃的活力与希望。

    来源:“耘梦古镇,摹续黟韵”暑期实践团队
    2025-07-31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