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重温红色历史、赓续红医精神、汲取奋进力量,7月16日至18日,福建中医药大学“铭记抗战英烈、传承红医精神”实践队赴福州、三明、武夷山开展社会实践,用一场“行走的思政课”深挖红医精神时代内涵,以青春之力赋能银发康养。
思想铸魂:感悟人民情怀,溯源红医初心
7月16日,队员们走进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室,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建的孕育历程,切身感悟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为了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人民情怀,深入思考其与“医者仁心、服务群众”的红医精神的内在契合。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的陈佳老师为同学们现场授课,她指出,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在全国率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教育党员、干部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两个字,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推动以“餐桌污染”治理为抓手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这些工作生动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心系群众、心系民生的赤诚情怀和亲身示范、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
“不忘为民初心,才能践行使命当担。”队员们表示,要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赓续红医精神的实践动能,通过自身努力为健康中国战略奉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朗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谢熠涵 供图
改革问道:探访医改前沿,体悟红医传承
“医改何以助力康养事业发展?”带着这份思索,队员们来到三明医改的“前沿阵地”——沙县总医院,实地考察其经验对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正向价值。
沙县总医院的邢程老师向队员们介绍:“自2012年起,三明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医改,构建并完善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的制度闭环,为提升老年群体获得感、幸福感提供了扎实的医疗保障和健康底座。”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调研,高度肯定了三明医改“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明显的”。这份源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改革探索,正是红医精神的实践展开和真实体现。
图为沙县总医院邢程老师为实践队员讲解三明医改成效与经验。谢熠涵 供图
烽火寻根:重走革命热土,淬炼红医信仰
巍巍武夷,见证烽火岁月。7月16日至17日,队员们走进 “闽北革命首府”武夷山,探访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坑口革命历史陈列馆、新四军三支队留守处旧址和赤石暴动纪念馆,重温闽北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深入了解当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英勇事迹,切身感受革命先烈坚定信仰、不怕牺牲的精神力量。
坐落于闽赣交界寮竹关下的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曾是新四军第3支队留守处等重要机关的驻地。在坑口革命历史陈列馆,“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张珍秀带来了一场“场馆里的思政课”。她讲述道,“这片红土地,见证了方志敏、黄道、陈丕显等革命先辈的英勇奋斗,留下了苏区人民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其革命历史与红色精神至今依然激励着后人。”
“战火与硝烟交织,但革命火种从未熄灭。”实践队员郑雯婷有感而发。闽北厚重的红色文化,淬炼了队员们的信仰之魂,筑牢了队员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医精神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图为“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张珍秀为实践队讲解闽北革命历史。谢熠涵 供图
银发躬行:服务老年群体,践行红医担当
康养事业承载着亿万家庭的期盼,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温暖篇章。7月18日,队员们来到武夷山市福利中心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展互助养老现状问卷调查。
“奶奶,您一早起来打乒乓球锻炼,身体比我们年轻人都好呢!”“大爷,我们带了些抽纸,调研完我给您送来。”在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中,队员们与老年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康养需求,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感受他们的民生期待。队员们共走访100多位老人,收集建议40余条。调研让队员们既切身体会到中华优秀文化中“守望相助”的人文温度,也深刻了解到新时代加强老龄工作、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意义,更加坚定了把课堂所学、调研所悟熔铸成服务健康中国、助力银发生辉的专业力量与青春动能的信心与决心。
图为实践队与福利中心工作人员合影留念。谢熠涵 供图
铭记历史,是为更好开创未来;传承精神,方能续写时代华章。从看见到实践,从感动到行动,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追寻领袖足迹、不忘先烈遗志的精神之旅,还是一次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尝试。未来,这群青年医者将以红医精神为指引,继续砥砺前行,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