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京财经大学“文耘乡野”实践团调研兴化郑板桥故居 探寻里下河文学的文旅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为深入挖掘兴化里下河文学富矿,创新打造“文学IP+农旅融合”产业链,南京财经大学“文耘乡野”实践团队于7月21日探访江苏兴化郑板桥故居。在亲身体验故居文化氛围与“难得糊涂”米甜酒品尝活动中,实践团深切感受到了兴化市以深厚文化底蕴驱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实践团将与兴化政府一同为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故居探访:触摸板桥精神内核
  在兴化市人大主席周世洋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有序进入郑板桥故居参观。故居规模精巧,建筑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书房、卧室等生活空间生动再现了这位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当年的生活场景。故居内竹元素无处不在,印证了郑板桥“无竹不居”的生活理念。“这不光是对竹的喜爱,更是板桥先生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体现。”讲解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道。故居作为核心文化地标,已经成为兴化传承与发扬板桥精神的重要载体。
  文脉传承:文学奖项激活地域文化
  兴化市对郑板桥文化的挖掘远不止故居保护。为持续激发地域文学创作活力,弘扬板桥文学精神,兴化市举办“郑板桥文学艺术节”,并设立“郑板桥文学艺术奖”。此举不仅促进了板桥文化的传播,更进一步推动“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发展。
  里下河文学扎根于兴化及周边里下河地区独特的水乡风貌与人文历史,聚焦乡土民生,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现实关怀,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版图上的重要力量。郑板桥文学奖的持续举办,不仅为里下河文学提供了展示平台和孵化器,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兴化作为文化之乡的知名度与吸引力,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典范。
  对于“以里下河文学为切口推进兴化文旅发展”这一议题,实践团特意采访了合陈镇党委副书记孔兴新。他对实践团“以里下河文学赋能旅游发展”的项目内容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孔书记认为目前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大众知名度不高,简单依靠文学赋能带动文旅产业发展较难实现,因此,更应综合考虑当地自然、人文等多重因素,积极探索兴化市文旅产业的特色发展路径。这让实践团进一步领会到文旅发展不应停留在纸上谈兵,更应考虑实际,灵活创新应对,为实践团后续产品开发提供了有益指导。
  非遗创新: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在纪念品区展售着由兴化市文旅部门主导开发的系列文创产品。产品设计精巧,融合郑板桥书画元素及兴化文化符号,尽管数量有限,但制作精良且价格亲民,吸引了成员们踊跃选购,以实际行动支持地方文旅产业发展。
  紧邻销售区,依据“难得糊涂”IP创立的“难得”米甜酒品尝活动正在举行。实践团成员体验后反馈,该酒入口香浓细腻,甘美柔绵,风味独特,称得上妇孺皆宜。这杯与郑板桥著名处世哲学同名的米酒,连接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产业。
  “难得”米甜酒的背后是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化米甜酒制作技艺。该技艺于2012年入选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难得”酒厂创始人邹贻争作为该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深感责任重大。从最初单一的传统米甜酒到包含桂花、枸杞、玫瑰等多种口味在内的十几个米甜酒及果酒品种,从季节性销售到全年畅销,这不仅是个人品牌的成就,更是兴化市民担起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责任的典范。
  板桥故居的保护与文旅开发、举办板桥文学节等一系列实践,充分体现了兴化市在文旅融合方面的有效探索。文化不应该成为静止的遗产,而应当是激活旅游与产业的源头活水。未来,实践团成员将总结兴化文旅经验,让文化“活”起来,持续为推动里下河文学与地域文旅结合贡献青春力量。同时,他们也认识到里下河文学乃至多数非通俗文学大众知名度不高的局限性,这更意味着以旅游等促进文学推广的重要性。为此,实践团将不断汲取各地文旅经验,以探索出“文学+”模式的双赢文旅实现路径为目标不断奋斗。(通讯员 张雯佳 沈宇亚)
  
作者:张雯佳 沈宇亚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文耘乡野·青春笃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湘江北去窑烟袅,青春执笔绘新窑
  • 湘水汤汤,窑烟袅袅。当夏日的清风拂过铜官古镇斑驳的墙垣,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窑”遥领先实践团的年轻身影
  • 2025-07-28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